肝硬化肝郁脾虛、水濕泛濫驗案

    驗案1
  張某,男,64歲。
  患者罹肝硬化、糖尿病20余年。近因腹水,再度入院。癥見腹脹滿如箕,腹皮筋脈怒張如網(wǎng)狀,腹部叩診有移動性濁音,下肢水腫,大便偏干,納差,面色黧黑,舌質(zhì)暗紅,苔薄黃膩,脈弦澀。血糖尚在正常范圍。
  此為脾虛肝瘀,氣不化津,水濕泛濫,治擬健脾益氣、溫化水濕。
  太子參10g,連皮茯苓120g,白術(shù)10g,陳皮8g,川附子8g,炙甘草5g,白芍15g,莪術(shù)8g,茵陳15g,車前草15g,神曲10g。
  6劑藥后下肢仍水腫,近日陰囊出現(xiàn)水腫,知水濕泛濫之勢尚未遏止,重擬健脾溫腎利水法。
  太子參15g,川附子8g,連皮茯苓20g,澤瀉10g,豬苓10g,白術(shù)10g,白芍10g,茵陳15g,姜皮10g,冬瓜皮10g。
  連投20余劑后,下肢水腫退盡,腹?jié)u柔軟,陰囊腫消復(fù)原,納谷增進(jìn),二便調(diào)和,舌苔薄白,脈勢較前和緩。惟B超復(fù)查尚有少量腹水。又守方佐入消癥破積之品,再調(diào)治月余,腹水告愈。諸癥穩(wěn)定而也院。
  按:患者肝病20余載,腹臌如箕,青筋綻露,陰囊腫大,下肢水腫,成為臌脹難治之證。據(jù)肝病既久,必傳其脾,脾虛不能制水,水濕逗留,五臟之病,窮必及腎,此肝脾腎三臟俱病,且兼瘀滯,可謂又難治中這難治也。遵“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dāng)先實脾”之旨,不惟治肝,重在健脾,冀其帶病延年。然此例陰水之患,不只脾虛失其運(yùn)行之職,且腎陽亦憊。蒸化、鼓動無權(quán),脾腎陽虛則陰邪用事。故于健脾中佐入附子,實釜底增薪法。健脾不利水,其腫難消,故二診仿四苓、真武湯意,腫勢頓挫,可謂利水即是“實脾”,待脾氣漸復(fù),再佐消癥破積,或佐以養(yǎng)陰生津之品,更體現(xiàn)出正虛之體,扶正祛邪之法度。
  醫(yī)案出處:《高輝遠(yuǎn)臨證驗案精選》
  驗案2
  高某,女,75歲。1976年10月5日初診。
  腹部脹大如臌,為時已久。腹部逐漸脹大如臌,為時已久,面部及腿部微腫,氣喘氣脹,不能彎腰,口中乏味,口渴,納少,大便日行數(shù)次,便溏,小便短少,曾用中藥治療,未見好轉(zhuǎn)。經(jīng)檢診為:血吸蟲病肝硬化腹水。舌苔白干,脈弦,肝脾大,腹脹如臌,有移動性濁音。
  治以疏肝健脾,行氣利水。
  柴胡9g,白芍9g,炒白術(shù)9g,生雞內(nèi)金9g,生姜3片,厚樸9g,葫蘆殼30g,炒枳實9g,茄楠沉香6g,橘紅9g,炒萊菔子15g,大腹皮9g,白茅根30g。
  二診:服上方6劑,病情略有減輕,原方加減,再進(jìn)5劑。
  柴胡9g,白芍9g,炒白術(shù)9g,生雞內(nèi)金9g,厚樸9g,葫蘆殼30g,炒枳殼9g,車前子18g,大腹皮9g,橘紅9g,白茅根30g。
  三診:服上方5劑,腹水迅速消退,腹脹,喘氣漸平,飲食增加,精神好轉(zhuǎn),大便日行一二次,小便清長,仍以原方略有加減,帶藥10劑,囑其回家自理。
  柴胡9g,白芍9g,炒白術(shù)9g,厚樸9g,炒枳殼9g,橘紅9g,大腹皮9g,澤瀉9g,廣木香9g,丹參9g,白茅根30g,炒萊菔子9g。
  按:血吸蟲外侵,肝脾大,運(yùn)化功能失常,腹水致腹大如臌,年老體弱,藥忌峻猛,只宜以疏導(dǎo)之法,使其水下行。
  醫(yī)案出處:《萬濟(jì)舫臨證輯要》
  驗案3
  許某,男,30歲。1958年11月20日初診。
  腹部腫脹,伴有口苦,咽干,心煩易怒,但又不喜作聲,尿少,便干。過去有嗜酒史,每次半斤。西醫(yī)診斷為肝硬化腹水。中醫(yī)診為單腹脹。脈兩尺澀,兩關(guān)大,左關(guān)尤盛,舌苔微黃。
  此應(yīng)從肝郁脾虛為主考慮,擬用柴胡郁金湯加味治之。
  柴胡15g,川郁金9g,黃芩9g,炒枳殼9g,郁李仁12g,澤瀉12g,旋覆花9g,青皮6g,厚樸6g,白芍9g,三棱3g,莪術(shù)3g,葛根花9g,砂仁4.5g,豆蔻仁4.5g,陳皮6g。4劑。隔日1劑。
  11月28日二診:自述服中藥大見效,肚子不脹了,腹腫也減少了;只是消化仍不好,肚子里感覺有氣體在竄動。舌有黃苔,脈搏微數(shù)。11月20日處方,加茵陳24g。5劑。隔日1劑。
  12月8日三診:服藥見效,患者肚子逐漸變軟,大便干稀不等。脈較大,擬原方三劑后,繼用化臌丸如法。
  萊菔子(炒熟)180g,香附(醋制)90g,陳香櫞120g,陳皮60g,三棱(醋炒)60g,莪術(shù)(醋炒)60g,澤瀉60g,茯苓30g,山楂(去核)30g,青皮30g。共為細(xì)末,神糊丸,豌豆大,每服適量。如30丸、40丸,以感覺合適為宜。
  12月12日四診:患者精神好轉(zhuǎn),服前湯工時,下瀉二三次,肚子消減已不發(fā)脹。因為丸藥尚未配成,要求再吃幾劑湯藥。11月20日方,11月28日加味。3劑。隔日1劑。
  按:單腹脹指腹部脹大,而四肢如常而言。從中醫(yī)辨證,由于肝氣郁結(jié),脾胃衰敗,水氣不化,谷氣不運(yùn),再加精神因素,濁氣滯塞于中而成。需要湯丸結(jié)合,交替服用。先湯劑取得初步效果,然后繼用丸藥,鞏固療效。
  初診處方為柴胡郁金湯加味,疏肝理氣,樞轉(zhuǎn)肝脾功能,以及利尿消腫,消堅破積,解酒毒為治。經(jīng)一二診服藥9劑后,腹部漸漸變軟,大便比較暢通,小便比較清利。在這樣基礎(chǔ)上,乃配服化臌丸,使谷氣得運(yùn),水氣得化,濁氣得開,緩緩取效。
  醫(yī)案出處:《劉星元臨證集》
  驗案4
  張某,男,42歲。1970年4月4日初診。
  腹大脅脹,乏力月余。1個月前因生氣后,覺腹脹而大,脹及脅肋,納差,食后脹甚,噯氣,身困乏有,精神不支,小便短少,大便不暢,諸癥與日俱增。皮膚無黃染,未見肝掌及蜘蛛痣,腹部膨隆,靜脈怒張明顯,叩診有移動性濁音,有大量腹水,腹圍115cm,雙下肢腫脹,肝脾未觸及,壓痛不明顯,但劍突下壓痛明顯。肝功能:黃疸指數(shù)8U,谷丙轉(zhuǎn)氨酶440U??偟鞍?8g/L,白蛋白26g/L,球蛋白32g/L。形體消瘦,面色晦暗無華,精神較差,語聲低微,善嘆息,腹大如鼓,脹滿不適,按之陷指,啟而不復(fù)。舌質(zhì)淡紅,苔薄微黃,脈象弦細(xì)。
  辨證屬肝郁氣滯,橫逆犯脾,運(yùn)化失常,水濕氣聚,腹大脹滿。治以疏肝解郁,扶脾健運(yùn)。
  柴胡9g,青皮9g,郁金9g,香附12g,白芍6g,白術(shù)9g,山藥18g,茯苓15g,陳皮9g,枳殼9g,萊菔子6g。5劑。水煎,分3次服。
  4月9日二診:腹大脹滿稍有減輕,食欲好轉(zhuǎn),余癥同前。病非一日,根深蒂固,難求速效,欲速則不達(dá),必須緩圖良效。原方加廣木香6g,大腹皮9g,以加強(qiáng)理氣利水之功。再進(jìn)5劑,用法同前。
  4月15日三診:小便增加,腹脹減輕,余癥好轉(zhuǎn),繼守上方,再進(jìn)5劑,用法同前。
  4月20日四診:腹脹消減大半,小但量次均增,諸癥轉(zhuǎn)佳,但右脅隱隱作痛,原方加延胡索9g,川楝子9g。5劑。用法同前。
  5月6日五診:服上藥后,患者自覺很好,自購上方,續(xù)進(jìn)10劑,腹水消退,病情好轉(zhuǎn),除食后腹有脹感外,余癥已不明顯,原方加黃芪15g,黨參6g,大棗3枚調(diào),以健補(bǔ)中氣,去柴胡、青皮,防其疏發(fā)太過而耗津傷液。囑藥后如無不良反應(yīng),可連續(xù)服用多劑。
  6月2日六診:上方連服20余劑后,諸癥悉平,獲臨床治愈。
  按:肝喜條達(dá)而惡抑郁。該案始于情志不遂,郁怒傷肝,橫逆犯脾,肝病及脾,肝脾同病。且肝病脅痛,脾病腹脹,主癥已備,治宜肝脾同治,故選用善于疏肝解郁之柴胡、郁金;配理氣見長的香附、青皮等消脹除滿。初見成效后,去柴胡、青皮,孜其過伐耗傷正氣,配以參、芪、大棗,加強(qiáng)健脾助運(yùn)。從接診至治愈,始終不忘“治肝當(dāng)先實脾”之理,使脾氣得健,肝氣得舒,水濕無存,腫脹自除。
  醫(yī)案出處:《劉選清臨證經(jīng)驗選》
  驗案5
  柳某,男,43歲。
  反復(fù)腹脹,尿少2年余,曾在當(dāng)?shù)刈≡涸\斷為“肝硬化腹水”,經(jīng)對癥治療后病情好轉(zhuǎn)。但近1個月來又覺腹脹,神疲乏力,納差乏味,經(jīng)中西醫(yī)對癥治療效果不理想,而轉(zhuǎn)請張師會診。現(xiàn)癥:面色萎黃少華,氣短神疲乏力,納差乏味,口不干亦不苦,尿少便溏,平時性情急躁,腹部膨隆,腹皮稍繃急,臍微突出,腹壁青筋微露,左中上腹部可觸及塊物,有輕度壓痛,雙下肢微腫。舌質(zhì)暗淡,苔白,脈虛弦。
  此為水臌挾瘀,脾虛肝郁,水邪泛濫,正虛邪實。治以健脾疏肝,行氣利水。
  當(dāng)歸15g,白術(shù)12g,白芍15g,川芎10g,茯苓15g,澤瀉12g,大腹皮15g,枳殼10g,厚樸12g,薏苡仁30g,白茅根20g,三七粉(沖服)6g,茜草12g,生山楂20g,雞血藤15g。7劑。每日l劑,水煎,分2次溫服。
  大黃蟲九,每次3g,每日3次。
  護(hù)肝片每次4片,每日3次;維生素C,復(fù)合維生素B片各2片,每天3次;氫氯噻嗪及氨苯蝶啶每次各1片,每日3次,每周服4天停3天。
  二診:服藥1周,尿量明顯增加,腹水開始消退,腹脹亦減,其余各癥亦有所改善。前方去枳殼加炒鱉甲20g。中成藥及西藥繼續(xù)服用,劑量用法同前。
  三診:上藥連服1月(兩種西藥利尿藥從第3周起改為各l片,每天2次,第4周起改為每天1次,每次各1片)?,F(xiàn)腹水基本消退,僅有輕微腹脹,下肢水腫癥除,尿量每天維持在2000ml左右,飲食增加,精神好轉(zhuǎn)。
  為鞏固療效改用當(dāng)歸芍藥散加黨參15g,黃芪15g,雞血藤15g,丹參15g,炒鱉甲15g,土鱉蟲10g,三七粉(沖服)5g,郁金15g。并加用金水寶膠囊,每次5粒,每日3次;大黃蟲丸,每次3g,每日2次。停用西藥利尿藥及護(hù)肝藥。有時根據(jù)病情,中藥作稍稍調(diào)整,前后治療3~4個月,諸癥消失,恢復(fù)正常。
  按:臌脹病的治療,歷代醫(yī)家積累了很多經(jīng)驗,從病機(jī)來看不外平邪實與正虛兩個方面。而實邪包括瘀、痰、濕濁、熱毒幾個方面;正虛包括氣、血、陰、陽之虧虛。從臨床角度來看,氣虛、血虛、陽虛則易治、預(yù)后也好,若為陰虛,特別是肝腎真陰虧損而挾瘀或挾濕者尤為難治,預(yù)后欠佳。本例患者雖近中年,張師認(rèn)為其證屬脾虛挾瘀,肝木乘土,水濕泛濫,為虛實挾雜以實為主,治療重在祛邪,邪祛則正復(fù),后期改用調(diào)肝養(yǎng)血活血,健脾利濕以善其后。
  醫(yī)案出處:《張志鈞驗案精選》
  驗案6
  姜某,女,53歲。1990年3月28日診。
  素患胃痛,時而攻撐脹滿,境遇不遂,常常郁怒憤懣。迭經(jīng)市、縣等地醫(yī)院檢查,診為“肝炎后肝硬化”。近1年來,漸漸腹大如鼓,上繞青筋。B超示:肝肋下2.5cm,脾肋下3cm,中度腹水。眾醫(yī)針?biāo)幉⑦M(jìn),腹水消退后很快復(fù)發(fā),且癥狀有增無減,病勢日益沉重。子診之,腹如抱甕,轉(zhuǎn)側(cè)困難,脹痛難忍,不思飲食,神疲乏力,面色萎黃不澤,便溏溺澀,日小便量僅800ml左右,脈沉而弦,舌質(zhì)暗紅,苔薄膩少津。
  此肝氣不疏,情志不展,遂使脾土受困,而失升降之機(jī);虛處留邪,旋成臌脹之患。仲景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dāng)先實脾。”
  故治當(dāng)以敦崇土德,健脾運(yùn)中,和肝疏郁,行氣利水為法。方用健脾和肝飲加減:
  黨參20g,白術(shù)30g,茯苓皮30g,柴胡6g,枳實12g,郁金12g,合歡皮15g,萱草根12g,炒萊菔子15g,延胡索12g,雞內(nèi)金12g,大腹皮30g,澤瀉15g,五加皮30g,冬瓜皮30g,木瓜10g,牽牛子(研末、沖服)10g。3劑水煎服。
  3月31日二診:小便增多,腹脹大消,飲食稍增,精神轉(zhuǎn)佳。續(xù)服前方。3劑后,食欲大增,脈轉(zhuǎn)柔和,腹脹滿完全緩解,B超示腹水少量,肝脾仍大,脅下微痛,此正氣已復(fù),瘀結(jié)未消。
  丹參30g,川貝母15g,郁金12g,鱉甲15g,炮穿山甲10g,三棱10g,莪術(shù)10g,雞內(nèi)金12g,延胡索12g,佛手12g,砂仁30g,木瓜10g,水煎服。
  5劑后,脅已不痛,B超示:腹水消失。為防病情反復(fù),繼用健脾和肝飲送服三甲散(鱉甲、穿山甲、雞內(nèi)金)以善其后。調(diào)理月余,健逾往昔。1年后隨訪,舊恙未作。
  醫(yī)案出處:《張鸛一醫(yī)案醫(yī)話集》
  驗案7
  張某,男,64歲。
  患者罹肝硬化、糖尿病20余年,長期以來延請高師診治,證情尚穩(wěn)定。近因腹水,遂再度住院。癥見腹脹滿如箕,腹皮靜脈怒張如網(wǎng)狀,腹部叩診有移動性濁音,下肢水腫,大便偏干,納差,面色黧黑,舌質(zhì)暗紅,苔薄黃膩,脈弦澀。血糖尚在正常范圍。
  此為脾虛肝瘀,氣不化津,水濕泛濫。治擬健脾益氣,溫化水濕。
  太子參10g,連皮茯苓20g,白術(shù)10g,陳皮8g,川附子8g,炙甘草5g,白芍15g,莪術(shù)8g,茵陳15g,車前草15g,神曲10g。
  6劑藥后下肢仍水腫,近日陰囊出現(xiàn)水腫,知水濕泛濫之勢尚未遏止,重擬健脾溫腎利水法。
  太子參15g,川附子8g,連皮茯苓20g,澤瀉10g,豬苓10g,白術(shù)10g,白芍10g,茵陳15g,姜皮10g,冬瓜皮10g。
  連投20余劑后,下肢水腫退盡,腹?jié)u柔軟,陰囊腫消復(fù)原,納谷增進(jìn),二便調(diào)和,舌苔薄白,脈勢較前轉(zhuǎn)和緩。惟B超復(fù)查尚有少量腹水。又守方佐人消癥破積之品,再治月余,腹水告愈,諸癥穩(wěn)定出院。
  按:本案患者肝硬化20余年,肝病久則傳脾,脾虛不能制水,腎陽亦衰,鼓動無力,水停為患,高氏擬健脾益氣、溫化水濕之法治之,方選真武湯(附子、白術(shù)、茯苓、芍藥)合四苓湯(白術(shù)、茯苓、豬苓、澤瀉),方藥中還含有四君子湯的組成,功能健脾益氣。藥后患者腹水漸消,又入消癥破積之品調(diào)治月余而愈。
  醫(yī)案出處:《高輝遠(yuǎn)臨證驗案精選》
  驗案8
  胡某,男,53歲。1958年12月12日初診。
  因患肝硬化腹水臌脹,住昆明某醫(yī)院。詢及由來,病者始因患紅白痢證1個多月,繼后漸感腹脹,逐漸發(fā)展而成腹水腫脹之證。余視之,面色黃暗,神情淡漠,臥床不起,腹部臌脹膨隆,已有腹水內(nèi)積,肝大,觸之稍硬,小腹墜脹,小便短少,飲食不進(jìn)。脈象緩弱,舌苔白滑,舌質(zhì)含青色。
  此系下痢日久脾腎陽虛,寒濕內(nèi)停,肝氣郁結(jié)而致肝大,肺腎氣虛,不能司通調(diào)水道、化氣利水之職能,遂致寒水內(nèi)停,日積月累而成腹水臌脹證。法當(dāng)溫中扶陽化氣逐水,擬四逆五苓散加減主之。
  制附片80g,干姜30g,肉桂(研末、泡水兌服)8g,敗醬草15g,豬苓15g,茯苓30g,甘草10g。
  同時以大戟、芫花、甘遂各等量,研末和勻(即十棗湯粉劑),日服6~10g。服后,每日暢瀉稀水大便數(shù)次,瀉后腹水大減,精神稍欠,繼服上方,扶陽溫化逐水。
  1959年1月二診:服上方3劑后,腹水已消去一半多,體重減輕10kg。診其脈來沉緩,右脈較弱,系脾濕陽虛脈象。左肝脈帶弦,系肝寒郁結(jié),寒水內(nèi)停之象。舌質(zhì)較轉(zhuǎn)紅潤,白苔已退去其半,再照上方加減與服之。
  制附片80g,干姜40g,花椒(炒去汗)6g,肉桂(研末、泡水兌服)10g,吳茱萸10g,茯苓30g,蒼術(shù)15g,公丁香5g。如前法再服十棗湯粉劑10天。
  三診:服藥后昨日又水瀉十多次,吐一二次,腹水消去十分之八,體重又減輕5kg?;颊呙嫔艳D(zhuǎn)為紅潤,精神不減,舌苔退,舌質(zhì)亦轉(zhuǎn)紅活。小便清長,飲食轉(zhuǎn)佳,已能下床行動,自行至廁所大小便。惟口中干,但思熱飲而不多。系瀉水之后,腎陽尚虛,津液不升所致。繼以扶陽溫化主之。
  制附片80g,干姜40g,砂仁10g,枳殼8g,肉桂(研末、泡水兌服)8g,豬苓10g,茯苓30g,服此方10余劑后,腹水、肝腫全消,食量增加,即告痊愈。
  按:本案虛實夾雜,故一面用四逆五苓散加味以溫陽化水,一面用十棗湯攻下逐水,僅服10余劑就腹水、肝腫全消??芍^有膽有識,有法有方,不愧為現(xiàn)代經(jīng)方大家。
  醫(yī)案出處:《吳佩衡醫(yī)案》
(本文內(nèi)容/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luò),僅供參考,一切診斷及醫(yī)療的依據(jù)請遵從醫(yī)生的指導(dǎo)。)
更多>>

今日醫(yī)學(xué)顧問

特別聲明:養(yǎng)肝網(wǎng)內(nèi)容僅供參考,不作為診斷及醫(yī)療依據(jù)。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養(yǎng)肝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養(yǎng)肝護(hù)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