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咸臨證心得

    1.疏肝健脾、要貫穿始終關于疏肝法,前人有“木郁達之”之旨。慢肝之郁證,治療既注重疏理肝氣,更貴在養(yǎng)肝血以補其虛虛之體。若論疏肝之藥,陳師喜用柴胡,其性味苦微寒,直入肝膽經,獨具疏肝解郁,宣暢氣血,升清陽降濁氣,調和脾胃,通利三焦,故《本草經》謂之“推陳致新”而列為疏肝之上品。配以當歸、白芍,意在甘酸合化,補肝血,益肝陰,以求疏寓養(yǎng)中,剛柔互濟,相得益彰。實踐證明,“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對求得肝功能康復有著關鍵性的意義。故組方中健脾益氣、理氣化滯藥占的比重較大,如黨參、黃芪、白術、砂仁、茯苓、枳殼等,以振奮脾胃功能,化精微散精于肝,使肝細胞得以充分的營養(yǎng),促進自我修復與新生??芍^得益補養(yǎng)之劑,受之解郁康復之功。氣虛明顯者加重黃芪用量(一般30~60g)。黃芪甘溫,力宏善走,補而不滯,健脾益肝補胃氣,脾氣旺則血行,百脈通泰,故方中每每用之。藥理研究證實,黃芪含有多種氨基酸,有擴張血管、改善血行、防止肝糖原減少、保護肝臟等作用。慢性肝炎的病機往往有著多重性改變,既有臟腑功能性失調,又有痰濁、血瘀等諸因素夾雜,尤其是血瘀阻絡是導致肝臟纖維組織增生和病情難以逆轉的重要病理矛盾。故在辨證的基礎上,活血祛瘀藥應自始至終作為常規(guī)用藥,靈活掌握,對阻斷病情發(fā)展,殊有裨益。常用藥有丹參、赤芍、澤蘭、三七、延胡索、玫瑰花等。
  2.清熱解毒、要甘溫反佐乙肝病毒深伏營血,浸蝕肝臟,膠著黏滯,并非一般清熱解毒藥在短期內所能清徹。臨證凡見主訴癥狀突出,體征明顯,肝功異常,病毒標志物持續(xù)陽性者,宜用甘寒涼血解毒藥,如金銀花、連翹、牡丹皮、敗醬草、白花蛇舌草、白茅根、蒲公英、板藍根等,這些藥既清血分之熱,又解血分之毒,再合理配用淡滲利濕藥,如茯苓、薏苡仁、茵陳、淡竹葉等,效果更佳。一般來講,甘寒清解藥雖較梔子、山豆根、半枝蓮等苦寒清解藥副作用小,但總有傷正的一面。為求穩(wěn)妥和求得最佳的療效,參閱《石室秘錄》治肝病“用熱不得遠寒,用寒不得廢熱”的原則,在清解的方藥中合入黃芪、黨參、白術、砂仁等甘溫藥,益護后天之本,以鼓舞正氣,使之祛邪而不傷正,扶正補虛不戀邪,從而造成一種有利于病毒消除的局面。經觀察,遠期療效要比單純清解法可靠的多,體現了陳師“清熱解毒,甘溫反佐,拮抗協調”的整體觀。
  3.選藥配伍、要動靜結合五臟屬陰,宜藏不宜泄,用藥以靜為主;六腑屬陽,宜泄不宜藏,用藥以動為主;兩者或動靜結合,總是剖析推敲。治療慢性肝病緊扣肝與膽、脾與胃、肝與脾腎之間的生理病理相關性,選藥配對有藥味相近,功能相同,或取其偏長為用,相互協調,總根據動靜結合這一原則加以確定。如白芍配丹參,一陰一陽,陽開陰合,養(yǎng)血益肝,化瘀宣通,用于肝血虧虛,血瘀阻絡是極佳的藥對。肝藏血主疏泄,體陰而用陽。柴胡配當歸、白芍,疏肝郁,益肝陰,緩急止痛,不僅切中慢肝虛郁之病機,且久用全無劫陰之慮。茵陳與紫河車、三七為伍,集補益肝腎、利膽降酶、化瘀散結于一爐,用于早期肝硬化之肝脾大,白蛋白、球蛋白比值異常等,效果理想。臨證若見舌苔白膩或黃膩,口苦納少,便稀欠爽,腹脹痛,雖經健脾清化且療效仍不理想者,可在方中加入枳實、白芍。藥理研究證實,兩藥具有明顯的增加膽管平滑肌舒縮功能,促進膽汁排泄,加快新陳代謝的雙向調節(jié)。肝病日久,窮必及腎,若腰膝酸軟、懈怠安臥、頭暈耳鳴者藥選山茱萸配菟絲子,盡收補下虛而助肝之疏泄之功。對于較頑固性肝硬化腹水者,在注重邪、虛、瘀三者統籌兼顧的原則下,用鱉甲配冬瓜皮、豬苓、瓦楞子、路路通、水紅花子、三七等,堅陰利水不傷正,軟堅化瘀消癥積。由于患者長期的精神壓抑和情志上的憂思悲慮,失眠一癥每每多見,勢必暗耗肝腎之陰,對病情康復十分不利。經循循善誘,消除疑慮的同時,常以炒酸棗仁合焦遠志,酸補宣達并舉,共奏滋肝陰、養(yǎng)心脾、安神解郁之功。
(本文內容/圖片來自于網絡,僅供參考,一切診斷及醫(yī)療的依據請遵從醫(yī)生的指導。)
更多>>

今日醫(yī)學顧問

特別聲明:養(yǎng)肝網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診斷及醫(yī)療依據。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養(yǎng)肝網 版權所有 養(yǎng)肝護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