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膽囊炎、膽結石的自擬利膽湯

  自擬利膽湯
  【藥物組成】茵陳、廣金錢草、金銀花、大青葉各15g,梔子、黃芩、川楝子、延胡索、柴胡、郁金各12g,白芍15g,甘草6g,大黃10g,木香10g。
  【隨癥加減】高熱者,重用黃芩、梔子,加地耳草;合并結石者,加滑石、海金沙、蠶砂;納呆者,加雞內金、焦三仙;便秘者,重用大黃;腹脹者,加佛手、枳殼、青皮;并膽道蛔蟲者,加烏梅、檳榔、細辛。
  【治療方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服藥期間須低脂飲食,禁食辛辣及飲酒。
  【功效主治】疏肝利膽,清熱利濕。
  【臨床運用】112例患者,經(jīng)治療,痊愈76例,顯效28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29%。
  患者,女,68歲。主訴:右上腹疼痛反復發(fā)作3年余,再發(fā)1周。疼痛有時向右肩胛及背部放射,進食油膩或情緒不暢誘發(fā),曾經(jīng)在外院做B超檢查確診為“慢性膽囊炎”,經(jīng)用利膽醇、消炎利膽片、氟哌酸等治療,癥狀緩解。1周前因進食油膩后,感到右上腹痛、納呆、惡心、欲嘔、發(fā)熱、口苦、便秘、溲黃短、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鞏膜黃染,膽囊可捫及腫大、墨菲征陽性,檢血白細胞120×109/L,N    078,B超報告“膽囊炎”、“膽結石”,診斷為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合并膽結石,給予自擬利膽湯加大黃15g(后下),海金沙10g,六一散18g,蠶砂15g,枳實8g,重用茵陳30g,川楝子15g,焦三仙各15g。服藥5劑后,疼痛緩解,嘔吐消失,又按辨證加減服30余劑,癥狀完全消失,血常規(guī)正常,B超檢查膽囊大小、形態(tài)正常,結石仍存在。繼服本方2個月,停藥觀察,2年后隨訪未復發(fā)。
  【經(jīng)驗心得】膽囊炎的發(fā)病多因七情所傷,飲食不節(jié),肝膽失疏泄,外邪內侵,郁熱蘊結不通,膽汁疏泄不暢所致。膽為中清之腑,位于脅下而寄附于肝,與肝相表里,膽汁來源于肝之余氣,膽汁所以能正常排泄和發(fā)揮作用,亦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膽主輸膽汁而不接受水谷與糟粕,其功能是以通為順,具有喜性條達的生理特點。本病的基本病機為濕遏熱伏,肝絡瘀阻,肝膽疏泄失利。如情志憂郁不暢,以致肝氣不舒,氣血瘀滯,肝木失調,影響“中清”和“通降”而致本病。故針對本病的基本病理變化疏肝利膽,清熱利濕、解毒、行氣祛瘀、止痛為治則。
  方中茵陳、廣金錢草清熱利濕、利膽退黃;金銀花、大青葉、黃芩、梔子清熱解毒;柴胡、延胡索、木香疏肝理氣止痛;川楝子苦寒入肝經(jīng),既可行氣止痛,又可清熱除濕,而無溫燥之弊;配郁金行氣止痛,又可清熱利膽,使氣血運行得暢,濕熱之邪得去;白芍柔肝益陰,養(yǎng)血?,F(xiàn)代藥理學認為,茵陳含有多種利膽有效成分,與梔子同用對促進膽汁分泌有協(xié)同作用。金銀花、大青葉抗菌消炎范圍廣,對各種病菌有抑制作用,有促進白細胞的吞噬功能。黃芩中的黃芩素能降低膽固醇,與柴胡同用有抗菌消炎及明顯的利膽作用,使膽汁排出量增加。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利膽,清熱解毒利濕,行氣祛瘀止痛之效。根據(jù)合并癥的不同,靈活加減運用,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方劑出處】趙崇信,等自擬利膽湯治療慢性膽囊炎112例中醫(yī)研究,2005;18(7):48-49
(本文內容/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僅供參考,一切診斷及醫(yī)療的依據(jù)請遵從醫(yī)生的指導。)
更多>>

今日醫(yī)學顧問

特別聲明:養(yǎng)肝網(wǎng)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診斷及醫(yī)療依據(jù)。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養(yǎng)肝網(wǎng) 版權所有 養(yǎng)肝護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