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常識:脂肪肝發(fā)病的早期表現(xiàn)

 

脂肪肝常識:脂肪肝發(fā)病的早期表現(xiàn)

黃疸在臨床上按發(fā)生機理可分為溶血性、肝細胞性與阻塞性三型。脂肪肝時黃疸類型常為肝細胞性,該型黃疸常伴有乏力、倦怠、食欲不振等癥狀。有臨床資料顯示,脂肪肝病人僅少數(shù)會出現(xiàn)輕度黃疸。在肝內脂肪被清除后黃疸即消退。

黃疸是由于體內膽紅素代謝障礙,致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增高,滲入組織,尤其是鞏膜、粘膜和皮膚染成黃色所致。

黃疸

維生素缺乏常認為是由于脂肪肝病人的維生素攝入量不足,但亦有人認為肝臟受損嚴重時,肝組織中的維生素含量亦減少,因此脂肪堆積合并飲食中維生素缺乏是導致出現(xiàn)維生素缺乏癥狀的兩個主要原因。

脂肪肝時由于脂肪堆積合并飲食中維生素缺乏,病人易出現(xiàn)多種維生素缺乏癥。臨床可見周圍神經炎、舌炎、口角炎、皮肝瘀斑、角化過度等。

維生素缺乏癥

病人體重改變機理認為是皮質醇類在肝臟滅活減少,導致血中皮質醇量增多,患者基礎代謝改變,而見體重的變化。肝功能減退,糖、蛋白質、脂肪三大代謝會出現(xiàn)障礙,亦會導致患者體重減輕或出現(xiàn)肥胖。

肝臟為許多內分泌激素代謝滅活場所,脂肪肝時,病人除出現(xiàn)蜘蛛痣外,還可以有男性乳房發(fā)育、睪丸萎縮、陽痿,女性月過多、閉經,病人體重減輕或增加等表現(xiàn)。

內分泌失調

蜘蛛痣的發(fā)生一般認為與肝臟對體內雌激素的滅活減弱有關。常見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或肝硬化時。慢性肝病(包括脂肪肝)患者手掌大小魚際處常發(fā)紅,如壓后退色,稱為肝掌,發(fā)生機理與蜘蛛痣同。據(jù)報道,270例肝活檢確診為脂肪肝的患者8%有蜘蛛痣,脂肪肝好轉后蜘蛛痣消失,3例由脂肪肝轉成肝硬變,蜘蛛痣增多。

蜘蛛痣出現(xiàn)的部位多在上腔靜脈分布的區(qū)域內,如面、頸、手背、上臂、前胸和肩等。其痣的大小不等,直徑可以針頭大到數(shù)厘米以上。檢查時用指尖或(針)火柴棒壓迫痣的中心(即中央小動脈干部),其輻射狀小血管網即退色,去除壓力后又復出現(xiàn)。

蜘蛛痣是皮膚小動脈末端分支性擴張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故稱蜘蛛痣。

蜘蛛痣

脂肪肝患者的肝腫大:約90%患者的肝臟可捫及,30%輕度肝腫大,如肝臟貯脂占肝重的40%以上時,可有明顯肝大,但為無痛性。肝臟雖腫大,而其形態(tài)依然保持正常。若檢查肝臟時其質地正常,或稍覺柔軟。并且表面平滑且無觸痛,便應考慮到脂肪肝的可能性。但因為脂肪肝其質地較柔軟,所以雖然腫大而在腹壁下觸診往往難以觸知。如有營養(yǎng)過多所致的肥胖癥、慢性酒精中毒、糖尿病、慢性結核病、各種嚴重貧血等疾患存在時,則可幫助判斷是否已患有脂肪肝。肝腫大還多見于各型病毒肝炎、肝臟腫瘤、阿米巴膿腫、肝硬化、肝結核等,故明確診斷時還應結合癥狀、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b超、ct等)來確診。

脂肪肝是常見的表現(xiàn)為肝臟腫大。若肝包膜受伸脹、肝韌帶被牽引、脂肪囊腫破裂或發(fā)炎,則可見肝區(qū)痛及壓痛,伴反跳痛,發(fā)熱,白細胞增多。

肝臟腫大

惡心與嘔吐是臨床的常見癥狀。惡心常為嘔吐的前驅感覺,但也可單獨出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為上腹部的特殊不適感,常伴有頭暈、流涎、脈搏緩慢、血壓降低等癥狀。嘔吐是指將胃內容物或一部分小腸內容物,通過食道逆流入口腔的一種復雜的反射動作。肝膽胃系統(tǒng)疾病常伴有惡心、欲嘔或嘔吐的癥狀,如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乙型、甲型等)、肝硬化、急慢性胃炎等。脂肪肝若伴有肝功能損害,可伴惡心欲嘔、厭油、上腹脹等肝系癥狀。

惡心嘔吐

此為肝病患者常常伴有的癥狀,患者若出現(xiàn)食欲不振、乏力、厭油、腹脹、肝區(qū)隱痛等,排除了感冒、急性胃炎以及其他肝病,均應懷疑患有脂肪肝的可能。

食欲不振、乏力

  

(本文內容/圖片來自于網絡,僅供參考,一切診斷及醫(yī)療的依據(jù)請遵從醫(yī)生的指導。)
更多>>

今日醫(yī)學顧問

特別聲明:養(yǎng)肝網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診斷及醫(yī)療依據(jù)。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養(yǎng)肝網 版權所有 養(yǎng)肝護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