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乙肝時,一定要讓“大三陽”轉為“小三陽”嗎?
長期以來,乙肝“大三陽”轉“小三陽”是患者的心愿,也是醫(yī)生的努力方向,但是,這里面實際存在著嚴重的誤區(qū)。許多慢性乙肝病人及其家屬,對于乙肝“大三陽”十分恐懼,四處求醫(yī),吃遍了本地、外地的偏方,耗費了大量的錢財和時間、精力,總想讓“大三陽”轉為“小三陽”,如果有幸轉為“小三陽”,就十分高興。如果沒有轉為“小三陽”,就始終不肯放棄,即使是丟了工作,放棄學業(yè)也在所不惜。那么“大三陽”真的那么可怕嗎?“大三陽”和“小三陽”差別真的那么大嗎?
過去一直認為:“大三陽”提示病毒復制活躍,傳染性強,病情嚴重,而“小三陽”提示病毒復制低下,傳染性小,病情減輕。其實這些傳統(tǒng)觀念并不正確。乙肝“大三陽”或“小三陽”只是乙肝病毒在體內的存在的形式,只說明體內有乙肝病毒,體內病毒存在的形式是可以變化的,有時是“大三陽”,有時是“小三陽”,傳染性大小主要取決于感染病毒的年齡和乙肝病毒
DNA,病情輕重更是與“大、小三陽”沒有關系,病情輕重與肝功系列檢查,如血清膽紅素、凝血酶原活動度、膽堿酯酶等指標有關?,F(xiàn)在發(fā)現(xiàn)“小三陽”常常是乙肝病毒變異后的結果,預后更不好。統(tǒng)計資料顯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中,乙肝“小三陽”的病例要多于“大三陽”。
由于病毒不直接破壞肝細胞,所以病毒數量的多少與肝損害不直接相關。如果肝功能長期正常,肝細胞無明顯變性壞死,那么無論病毒是“大三陽”還是“小三陽”,都很少發(fā)展為肝硬化。
“大三陽”與“小三陽”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年齡的增加,即便不去治療,大部分病人也會自“大三陽”變?yōu)?ldquo;小三陽”。病人年輕時病毒復制大都比較活躍,而病人年老時病毒復制逐漸低下,這已經為流行病學調查所證實。病毒的復制與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是一對矛盾的雙方,此長彼消,你弱我強。這是必然規(guī)律。免疫功能強時,“大三陽”可變?yōu)?ldquo;小三陽”,免疫功能下降時,“小三陽”又變?yōu)?ldquo;大三陽”。在慢性肝炎的早期,這種變化是很常見的。從乙肝的發(fā)病機制我們知道,真正能提示預后的是肝細胞破壞的程度和肝纖維化的程度,而不是血中病毒數量的多少。所以我們在治療乙肝時要多注意肝功能好轉的情況和肝纖維化的情況,而不是強調“大三陽”一定要轉為“小三陽”。當然,“大三陽”如果在治療過程中轉為“小三陽”,同時伴有乙肝病毒DNA陰轉,肝功復常,還是很有積極意義的,說明病毒復制已受到明顯抑制,治療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