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經驗方6

 

病毒性肝炎經驗方6

【組成】茵陳100g 車前草50g 澤瀉20g 田基黃50g 虎杖50g 白背葉根100g 郁金12g 丹參12g 雞內金12g

【功效】健脾解郁、清熱化濕。

【主治】急性黃疸型肝炎黃疸消退期,部分急性無黃疸型肝炎和多數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動期,脾虛肝郁型兼濕熱未清,癥見胸脅脘腹脹滿,身體困重,脅下痞塊,口干苦,惡心納呆,溲赤澀,大便結或溏,或伴黃疸。

【用法】每日1劑,早晚分服,療程3個月。

【方解】方中以茵陳、虎杖、車前草、田基黃清熱利濕與澤瀉健脾化濕為主,配入雞內金消食化滯;郁金、白背葉根、丹參疏肝理氣調氣血。全方功補兼施,標本兼顧,使得瀉而不過于苦寒,補而不過于溫燥和滋膩,共奏健脾疏肝、清熱化濕之效。

【加減】大便稀溏者,加火炭母30g;納呆者,加布渣葉30g;舌紅少苔,口干夜間尤甚者,酌加二至丸以養(yǎng)肝陰;伴胸水者,加小陷胸湯。

【點評】本方主要根據“治肝之病,當先實脾”,“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治以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原則。但攻補運用恰到好處,未致溫燥耗傷肝陰,又防苦寒耗傷胃氣,視其“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余”,靈活化裁,故能收桴鼓之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虎杖、茵陳有保肝降酶、消炎利膽作用;白背葉根、郁金、丹參能促進肝血循環(huán),改善肝細胞新陳代謝,幫助肝細胞新生,而起到降酶、縮肝脾作用。

【驗案】吳某,女,32歲。入院日期1975年11月22日,出院日期1976年1月9日。

患者患無黃疸型肝炎已1年余。起病時曾于某縣醫(yī)院留醫(yī)5月余,癥狀稍緩解,但肝功能持續(xù)損害,GPT持續(xù)在300u以上。出院后,從未間斷治療,但癥狀仍未緩解,脅痛甚,疲乏懶言,頭重,惡心納差,大便溏,小便黃,偶有鼻出血。

查體:肝上界右第6肋間,肋下1.5cm,質中,觸痛(+),叩擊痛(+),脾未捫及,腹水征(-)。舌質淡,舌尖稍紅,薄白微黃苔,脈細弦滑。

綜合病史、脈癥、實驗室檢查,西醫(yī)診斷為慢性肝炎活動期,中醫(yī)辨證為脾虛肝郁,濕熱未清。給予中藥健脾舒肝,佐以清利濕熱劑,以自擬經驗方6加減:茵陳100g,車前草50g,澤瀉20g,田基黃50g,虎杖50g,白背葉根100g,郁金12g,丹參12g,雞內金12g,白術15g、茯苓15g,布渣葉50g,敗醬草12g。服上藥11天后(每天1劑),疲乏頭重、納差惡心、脅痛等均有所減輕,但舌紅而暗,改用養(yǎng)陰柔肝、活血祛瘀法為主,用女貞子9g,旱蓮草15g,茯苓15g,郁金12g,丹參12g,乳香12g,沒藥12g,虎杖50g,雞內金12g,敗醬草12g,枳實15g。上方共服3劑,舌紅已明顯減少,但仍有腹脹脅痛,大便溏。再予健脾舒肝、活血祛瘀,佐以清利濕熱,用白術15g,茯苓15g,澤瀉20g,丹參12g,乳香12g,沒藥12g,雞內金12g,白背葉根100g,虎杖50g,敗醬草12g,共服5劑。12月11日復查肝功:TTT6u,TFT(++++),ZnSO421u,GPT100u,續(xù)服上方加減共13劑,已無明顯自覺癥狀,肝大肋下1cm。12月25日復查肝功能,已有明顯改善:TTT4u,TFT(++),ZnSO418u,GPT正常,A/G=3.46g/3.15g,蛋白電泳:A50.6%,α4.3%,α6.6%,β9.4%,12γ29.1%。
(本文內容/圖片來自于網絡,僅供參考,一切診斷及醫(yī)療的依據請遵從醫(yī)生的指導。)
更多>>

今日醫(yī)學顧問

特別聲明:養(yǎng)肝網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診斷及醫(yī)療依據。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養(yǎng)肝網 版權所有 養(yǎng)肝護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