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療法
艾灸療法是用艾絨制成的艾炷或艾條,燒灼或熏烤體表穴位或患部,使局部產(chǎn)生溫?zé)峄蜉p度灼痛的刺激,以調(diào)整人體生理功能,提高身體抗病能力,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艾灸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廣泛應(yīng)用于臨床。如《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靈樞·官能》篇說:“針?biāo)粸?,灸之所宜。”在醫(yī)療實踐中,針和灸往往是同時應(yīng)用的,如唐代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皆非良醫(yī)也?!闭f明針、灸是我國古代同步發(fā)展起來的醫(yī)療方法,兩者在使用中往往同時進行,故又合稱“針灸療法”。
艾灸材料制備,其具體說明如下:
①艾絨。艾葉曬干后,搗舂極細,如纖絨樣,除去雜質(zhì),放入罐中,密封備用。
?、诎摹q揉成塔形小體即成艾炷。大小可分為3種,小如粟粒,中如黃豆,大如紅棗。
③艾條。以艾絨(或摻入少量芳香溫通中藥細粉)用桑皮紙卷成條狀即成。摻藥者稱“藥條”,不摻藥者稱“艾條”。具體制法為:取艾絨24克,平鋪在長26厘米、寬20厘米、質(zhì)地柔軟疏松而又堅韌的桑皮紙上,卷成直徑1.5厘米的圓柱形,越緊越好,然后用膠水或漿糊封口即成。
有了工具,乙肝患者如何施灸呢?
?、侔木?。艾炷大小根據(jù)施灸部位、體質(zhì)強弱及年齡長幼而定。如在頭面和耳尖部以小艾炷為好,四肢及胸背部以大艾炷為好。灸治小兒,艾炷宜??;灸治大人,艾炷宜大。艾炷太小,艾火之氣不能深達臟腑經(jīng)絡(luò)之間,會影響療效。施灸壯數(shù)的多少,是由疾病的寒熱虛實決定的。一般灸3~5壯,亦可灸數(shù)十壯。
首先是直接灸,將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燒灼,稱為“直接灸”。一般用小艾炷。根據(jù)燒灼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瘢痕灸、無瘢痕灸兩種。瘢痕灸是用小艾炷放在穴位上燃燒,待整個艾炷燃燒完畢,然后再立即在此穴位另換一個艾炷點燃。此法能使局部皮膚燒傷起皰,化膿結(jié)疤,故又稱“化膿灸”。一般在6周左右施行1次,這對某些頑固性疾病有一定療效。但此法操作麻煩,且有一定痛苦,故很少使用。無瘢痕灸是用中等艾炷放在穴位上點燃,待艾炷燒剩至1/2或1/4時,患者感到舒適而稍有灼熱,除去未燃盡的艾炷,這稱作“一壯”。然后另換一艾炷,仍在原穴位上點燃,如上法進行。每換一艾炷,即增加一壯。此法無痛苦,是常用灸法,適用于體質(zhì)較弱者和慢性疾病患者。
其次是間接灸,亦稱“隔物灸”,即在施灸皮膚與艾炷之間加一層物質(zhì)墊襯,使艾炷不直接與皮膚接觸,僅有熱的傳導(dǎo)。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隔姜灸:切1~2mm厚的鮮姜1片,用針扎數(shù)十個孔,平放在施灸穴位上,姜片上面放置艾炷,點燃。一炷燃盡,再換一炷,直至局部皮膚紅潤為止。對于小兒和皮膚細嫩的病人,可以減少壯數(shù),以免燒傷皮膚。此法既有艾灸的溫?zé)嶙饔茫钟猩臏亟?jīng)散寒作用。
隔蒜灸:以獨頭蒜切片代替鮮姜片,其余操作方法均與隔姜灸同。此法除灸穴位外,還可在未化膿的腫瘍上施灸。
隔蔥灸:將蔥白平鋪在肚臍上,上置大艾炷灸之。
隔鹽灸:將干凈食鹽平鋪在臍上,上置大艾炷灸之。
隔附子餅灸:將制附子研成細面,酒調(diào)和作餅,直徑約1.5cm,用針扎若干小孔,平鋪在穴位上,上置艾炷灸之。
?、诎瑮l灸。應(yīng)根據(jù)患者及病情選擇灸法。
首先是溫和灸,術(shù)者手執(zhí)點燃的艾條,對準(zhǔn)需灸的穴位或患部,一般距離皮膚1.5~3cm,以病人感到溫?zé)岫蛔仆?、舒適為度。每穴灸3~10分鐘,灸到皮膚產(chǎn)生紅暈為止。此為灸法中最常用的一種。
其次是雀啄灸,手持點燃的艾條,對準(zhǔn)穴位或患部,如鳥雀啄食狀,一起一落斷續(xù)施灸。艾火與皮膚一般相距3cm左右,每穴灸3~5分鐘。
最后為同旋灸,用點燃的艾條在皮膚上往復(fù)盤旋施灸。
治療乙肝的操作法如下:
①灸天樞、水分、足三里隔姜灸,也可在肚臍上施隔姜灸和隔附子灸,可控制乙肝病復(fù)發(fā)。
?、诰乃帧夥?、三焦俞、足三里、三陰交、脾俞、腎俞穴,可治療肝腹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