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熱解毒法:清熱解毒法是用清熱解毒治療火毒所致病證的法則,臨床運用十分廣泛。近年來隨著中醫(yī)對“毒”的范圍逐漸擴大,清熱解毒法的運用亦有大發(fā)展,用本法治乙肝即是其發(fā)展之一。清熱解毒法是乙型肝炎的主要治法之一,有學者檢索近年來中醫(yī)藥治療乙型肝炎的文獻126篇,其中主要用清熱解毒法或兼清熱解毒法者98篇,占7778%。清熱解毒法之所以廣泛用于乙型肝炎的治療中,是由乙型肝炎的基本病因病機決定的。近年來一般認為,乙型肝炎的主因是濕熱疫毒為患,故清熱解毒之法一直為臨床常用之法?,F代醫(yī)學認為本法有抗乙肝病毒、保肝降酶、利膽退黃、免疫調節(jié)、抗菌消炎、解毒減毒等。最常用中藥有:黃連、黃芩、連翹、茵陳、田基黃、板藍根、大青葉、白花蛇舌草、土茯苓、黃柏、虎杖、夏枯草等。由于病邪有兼夾,病程有久暫,病變有淺深,病人體質有差異,故清熱解毒法在具體運用時,每每與其他方法棺兼為用,概括起來,大體有清熱解毒瀉火法、清熱解毒涼血法、清熱解毒疏肝法、清熱解毒化淤法、清熱解毒益氣活血法、清熱解毒滋腎法、清熱解毒通腑法、清熱解毒補脾益腎法、活血化淤法,共九種。
(2)疏肝解郁法:疏肝解郁法通過疏肝、柔肝、理氣、養(yǎng)血、活血、化淤通絡、化濕清熱等治法的有機配合,據證而投,從而達到肝木舒展、氣血通暢、血絡和利之目的,因之日調。調者之意,即通過不同方法使肝氣調,非單純疏肝可比。總之,平調肝氣,促進肝功能恢復,排解毒邪是其目的,而治療法則據證不同,應靈活多變,如疏肝解郁為主,配合調理氣機法、健脾化濕法、清熱養(yǎng)陰法、活血化淤法、清肝活血扶正解毒法等皆可選用。常用方:四逆散加味、柴胡疏肝散加減、四逆散合一貫煎加減等。疏肝藥中柴胡用得最多,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本藥對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并可增強肝臟解毒功能,能有效控制肝細胞變性壞死的發(fā)展,加速肝細胞的再生,從而抑制膠原纖維的增生,阻止脂肪在肝內蓄積,降低血清中轉氨酶之活力。枳實對于動物病毒性肝炎有改善肝臟實質病損的作用。白芍有抗肝細胞氣球樣變功能,可使壞死區(qū)很快得到修復,并有抑制肝臟炎性反應的效力。
(3)健脾祛濕法:健脾祛濕法是一種扶正祛邪的治療方法。它具有益氣固本,宣通氣機,運脾和胃,促進水液運行、化濕泄?jié)岬茸饔?。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慢性乙肝或乙肝病毒攜帶者。脾氣虛虧、濕熱疫毒(濕重于熱)留戀為絕大多數慢性乙肝或乙肝病毒攜帶者所共有的基本病機,所以健脾祛濕法是治療慢性乙肝或乙肝病毒攜帶者的重要治則之一。大致可分為芳香化濁、調氣運脾法,益氣健脾、燥濕解毒法,健脾燥濕配合清熱解毒法,通陽利水法,溫陽散寒法,滋養(yǎng)脾陰、祛濕解毒法六法。常用方如加減藿樸夏苓湯、加減香砂六君子湯、四妙加味胃苓湯、加味附子理中湯、加減資生湯等。
(4)補腎培元法:乙型肝炎在其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尤其是病程日久、遷延難愈者常常累及腎,這是因為二者相互依存,即為水火相生關系,又為乙癸同源關系,故腎水與肝木,榮則俱榮,枯則俱枯。肝病日久不愈,正氣日漸衰減,常累及于腎。慢性乙型肝炎雖久病多虛,但大多虛實相兼,與純虛者有別。雖可補而不宜漫投補法,故于補中透邪,需時時留意。而補分陰陽,補陰不必過于滋膩,補陽不宜過剛燥。解毒須分性質,屬濕熱者,法為清泄清化,以展氣機;屬燥熱者,苦寒直折,兼顧陰液;濕盛熱微者,淡滲而佐芳香,濕邪得祛,則熱勢必孤;濕與寒合者,或溫化寒濕,或化濕助陽。舉其綱領,難以盡述,臨診之際,總宜清通靈活,以為運籌變化。臨床常用:補益肝腎為主,配合養(yǎng)陰清熱法、活血祛淤法、清熱利濕法、溫腎壯陽培元固本法、補益脾腎溫陽益氣法、溫腎扶正祛濕解毒法、溫腎助陽清化濕熱法等。
(5)活血化淤法:乙型肝炎在其病變過程中,因各種致病因素的相互影響,常可見到血淤之證,《張氏醫(yī)通·卷九·黃癉》云:“以諸黃,雖多濕熱,然經脈久病,不無淤血阻滯也。”由于淤的病理表現,廣泛地存在于乙型肝炎患者的各個階段,同時也影響著乙型肝炎的發(fā)展、變化和轉歸,因此活血化淤法是治療乙型肝炎的一個重要法則?,F代實驗研究證實:以活血化淤法組成的方藥,對機體具有多方面的調節(jié)作用,包括改善血液循環(huán)(特別是微循環(huán)),改善血液的理化性質,調整凝血及抗凝血系統(tǒng),改變血管通透性及增強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炎癥病灶的消退,促進增生性病變的軟化和吸收,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等。活血化淤法是治療乙型肝炎血淤證的主要方法之一,但在具體運用時,尚應注意血淤并不是乙型肝炎的一個獨立證型,單純的血淤證在其病變過程中并不多見,而通常是與其他各型合并出現。故在使用活血化淤法時,須結合具體的病情進行適當的加減。臨床常用:活血化淤清熱利濕法、活血化淤疏肝達郁法、活血化淤滋腎養(yǎng)肝法、活血柔肝健脾和中法、活血攻淤益氣養(yǎng)血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