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乙型肝炎治療過程中,存在許多棘手的問題。例如:乙肝病毒的基因變異問題。乙肝病毒在抗病毒藥物的強大壓力下,會主動改頭換面,以一種新的面孔出現(xiàn),使原有的抗病毒藥物失去靶點而無所作為,導致病情復雜化,嚴重化。甚至有時可出現(xiàn)“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尷尬局面,抗病毒藥物層出不窮,而乙肝病毒就是屢殺不死。
免疫治療的“雙刃性”問題。免疫增強劑雖可以提高免疫功能,發(fā)揮抗病毒機制,但如果過于強大,在殺滅乙肝病毒的同時,也會造成肝細胞的廣泛性損傷,會出現(xiàn)肝臟的急性炎癥反應。而免疫功能低下,則會使乙肝纏綿難愈。
進口西藥的“水土不服”問題。從20世紀80年代起,為解決我國乙肝的難題,先后從國外引進了阿糖腺苷、無環(huán)鳥苷、干擾素、胸腺素、轉移因子等抗病毒和免疫制劑,這些藥物國外前期表現(xiàn)效果突出,到中國后則大打折扣。這可能與中國與歐美的肝炎基因型不一樣有關,根據(jù)HBV全基因序列差異可以將HBV分為A~H8個基因型;各基因型又可分為不同基因亞型。A基因型慢性乙肝患者對干擾素治療的應答率高于其他類型。我國乙肝基因主要以B和C為主,而歐美以A和D為主。再以目前研究比較深入的丙型肝炎(HCV)為例,HCV-RNA可分為50多種亞基因型,其中1型和4型對干擾素易產(chǎn)生耐藥。而我國HCV-RNA1型感染者占丙型肝炎的80%以上,這就是為什么在歐美是丙型肝炎克星的干擾素,到了我國就療效不佳的主要原因。
“治肝損肝”的問題。許多抗病毒藥物本身對肝臟或其他系統(tǒng)就有明顯的損害作用,當使用這些藥物進行長期治療時(因為乙肝的療程往往是漫長的),很可能是舊病沒去又添新病,出現(xiàn)藥物性肝損傷或造血系統(tǒng)的抑制,或腎功能的傷害等。上述問題說明,我們需要一種以整體觀點為指導,辨證論治的治療學思想和方法,于是有著幾千年傳統(tǒng)的中醫(yī)藥便在乙肝的治療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中醫(yī)藥在治療乙型肝炎中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大量的臨床和實驗研究證明,中醫(yī)藥不僅能有效地改善乙肝的臨床癥狀,調整機體免疫功能,修復肝組織損傷,并且有較強的抑制和清除乙肝病毒的作用。根據(jù)長期的臨床實踐,我們認為濕熱毒邪是乙肝的主要致病因素,人體正氣逐漸衰減,氣血運行不暢是乙肝慢性化,遷延化的主要原因。慢性乙肝早期以邪氣實為主,肝膽濕熱、肝胃不和;日久累及脾、腎,由實而轉為虛實夾雜,由氣病而轉為氣血同病。因此我們對慢性乙肝的治療主張采取西醫(yī)與中醫(yī)相結合、祛邪與扶正相結合、藥物療法與非藥物療法相結合的“三結合”及抗病毒、護肝、調節(jié)免疫“三聯(lián)”的治療思路。詳細內容見本章第十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