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常識:我國丙肝發(fā)病人數(shù)8年增7倍 規(guī)范治療可治愈

  【導讀】第47屆歐洲肝病研究學會年會(以下簡稱歐肝會)近期召開。會議期間,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著名肝病專家就肝病最新研究進展和臨床治療成果等進行了探討。

記者在會議上了解到,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2011年丙肝報告發(fā)病人數(shù)達17萬余人,相比于2003年的發(fā)病人數(shù)8年間增長了7倍。

我國丙肝發(fā)病人數(shù)8年增7倍規(guī)范治療可治愈

乙肝治療方面,謝堯教授在會議上分享的一項針對中國慢性乙肝患者的研究表明,相當一部分慢性乙肝患者在接受了長效干擾素的治療后,能夠達到慢性乙肝最理想的治療終點——臨床治愈。“乙肝表面抗原轉陰曾被人們認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但如今已經有充分的依據(jù)可以說明,這個目標不再是‘夢想’。”謝堯說。

專家指出,丙肝的主要傳播途徑為血液、性接觸和母嬰三種。與他人共用針具或文身、穿刺工具,以及共用剃須刀、牙刷等可能引起出血的個人用品都可能感染丙肝。當發(fā)生可能感染丙肝病毒的行為或懷疑感染丙肝時,應及時咨詢專科醫(yī)生,主動檢測篩查。

然而,大眾也不必對丙肝過于恐慌,因為它是一種可治愈的疾病。美國、歐洲和中國的丙肝防治指南均明確指出:長效干擾素聯(lián)合利巴韋林是目前最有效的丙肝治療方案之一,在足劑量足療程治療下,中國丙肝的治愈率可達70%~80%。

據(jù)介紹,醫(yī)學界目前將慢性乙肝的治療目標分為3個層次:第一是理想治療終點,即達到表面抗原轉陰甚至出現(xiàn)表面抗體,即俗稱“澳抗”轉陰,也被認為是“臨床治愈”;第二是滿意治療終點,即實現(xiàn)e抗原轉陰;第三是最基本的治療終點,即抑制乙肝病毒復制,將病毒維持在非常低的水平。

在這里,我們要特別關注一個關鍵詞:“表面抗原”,它是慢性乙肝診斷的重要指標,其轉陰或血清學轉換是目前慢性乙肝治療中被公認的可以達到的最接近“治愈”的療效,是乙肝治療中的“金牌”,但由于其發(fā)生幾率低下,曾被人們認為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

在本次歐肝會上,一項來自廣東的臨床研究顯示,專家對66名e抗原陰性的慢性乙肝患者(俗稱“小三陽”),使用長效干擾素治療1年~1年半,停藥后有66%的患者病毒一直維持在檢測線以下,同時還有25%的患者達到了表面抗原的清除。

相關閱讀:

年輕、初治、病毒量低的乙肝患者可優(yōu)先考慮使用長效干擾素

據(jù)介紹,當前治療慢性乙肝常用的兩類抗病毒藥物,一類是核苷(酸)類似物,其主要是通過抑制乙肝病毒DNA復制而降低病毒數(shù)量,可能達到的最佳療效是e抗原轉陰。但這類藥物只有服藥期間才能夠有效抑制病毒,一旦停藥,病毒便會繼續(xù)復制,疾病卷土重來,因此通常需要長期服藥,但又會面臨病毒耐藥的問題。另一類則是長效干擾素類,相比于前者,長效干擾素一方面可以降低病毒數(shù)量,另一方面更具有免疫調節(jié)的作用,是針對疾病的源頭,激發(fā)機體的免疫能力,經過有限療程的治療以后,機體能夠獲得持久的免疫控制能力,可能達到的最佳療效是表面抗原清除及轉換甚至是表面抗體的出現(xiàn),即實現(xiàn)理想的治療終點。

據(jù)專家介紹,目前國際上治療慢性乙肝的共識是:在臨床上肝臟處于免疫清除期即年輕、初治、病毒載量低的慢性乙肝患者,無論是“大三陽”還是“小三陽”,都是干擾素的優(yōu)勢患者,應該首選長效干擾素進行治療。

此外,專家還指出,干擾素治療的最佳時機是轉氨酶顯著升高的時候。一項以亞洲患者為主的研究結果顯示,轉氨酶高出正常值5~10倍的患者,接受長效干擾素治療1年停藥后的e抗原血清轉換(“大三陽”轉“小三陽”)甚至高達六成以上。

但值得關注的是,長效干擾素并非適用于所有的慢性乙肝患者。專家指出,長效干擾素有其絕對禁忌癥:包括妊娠、精神病史、未能控制的癲癇、未戒斷的酗酒或吸毒、未經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失代償期肝硬化、有癥狀的心臟病等。(責任編輯:石衣)

(本文內容/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僅供參考,一切診斷及醫(yī)療的依據(jù)請遵從醫(yī)生的指導。)
更多>>

今日醫(yī)學顧問

特別聲明:養(yǎng)肝網(wǎng)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診斷及醫(yī)療依據(jù)。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養(yǎng)肝網(wǎng) 版權所有 養(yǎng)肝護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