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在我國發(fā)病率高,危害大。近十年來,我國肝癌呈現(xiàn)出以下幾方面的臨床流行病學特點:①由于好發(fā)人群定期體檢和肝癌篩查意識明顯增強,直徑≤5cm的早期肝癌的診斷率有逐年提高的趨勢;②由于對肝炎、肝硬化等基礎肝病規(guī)范治療的重視,肝癌預防意識的增強,肝病患者的壽命延長,老年肝癌患者的比例明顯增加,伴肝功能不良的肝癌患者比例亦有增加的趨勢;③肝癌多中心生長理論的普及,對多病灶性肝癌認識水平的提高,加之診斷經(jīng)驗的積累,檢查能力的提升,均使得對多中心性病灶和肝內轉移性病灶的漏診率明顯降低,多病灶肝癌的比例有明顯增加的趨勢。新時期肝癌的上述臨床特點,使其治療理念有了明顯的變化,局部治療和肝移植在肝癌治療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明顯的提升,肝切除術的應用空間有相對變小的趨勢。
射頻消融是肝癌局部治療的常用方式之一,其原理是利用射頻電流使癌組織中的正、負離子高速震蕩,摩擦產(chǎn)熱,局部溫度高達105~115℃,導致腫瘤細胞生物膜結構和功能改變、細胞器破壞、癌組織細胞脫水、凝固性壞死等一系列變化。同時,消融后的腫瘤組織吸收入血,可作為內源性腫瘤抗原,激發(fā)機體的抗腫瘤免疫,進而提高機體的抗腫瘤免疫應答反應。在眾多肝癌局部治療的手段中,射頻消融以其療效確定、應用廣泛、設備簡單、操作方便等優(yōu)點,成為肝癌局部治療的代表作。國內、外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對于直徑≤5cm的肝癌,射頻消融的近期和遠期療效可與肝切除術和肝移植相媲美;對于體積較大不適宜肝移植、位置特殊不適宜肝切除、肝功能較差不適宜介入栓塞的肝癌,射頻消融也具有無可替代的優(yōu)勢。射頻消融也正在越來越多地應用于大肝癌的綜合治療。無疑,射頻消融在肝癌綜合治療中的應用將愈加廣泛。
肝癌的最理想療效是徹底清除。在治療肝癌的方式上,射頻消融與其他局部治療方式一樣,只是在原位“一口一口地”消融滅活腫瘤組織,不能將消融后的腫瘤組織清除體外;既不如肝葉(段)切除“一切了之”那么痛快,更不如肝移植“一網(wǎng)打盡”那么徹底。射頻消融治療方式的特點,加之肝癌的富血本質、浸潤性生長方式、肝臟的解剖特點以及現(xiàn)用射頻消融設備的局限性等因素,決定了射頻消融治療肝癌更易發(fā)生癌灶殘留,對于早期肝癌,也不能完全避免。資料表明,即便是直徑≤3.5cm和≤2.0cm的肝癌灶,完全消融率也僅為87.1%和91.3%。
射頻消融治療肝癌易發(fā)生殘留主要有如下幾方面的因素:①當腫瘤內或周邊某一部分組織的動脈血供豐富時,熱量“疏散效應”明顯,局部難以達到足夠的消融溫度;②當肝癌與肝門重要結構的關系較為密切時,消融范圍受限;③腫瘤體積較大時,即使通過多點消融,也難免殘留;④肝癌周圍的微靜脈浸潤區(qū)寬窄有異,研究顯示在1.5~2.5cm之間,如果這一區(qū)域較寬,或形狀不甚規(guī)則,消融范圍常不能將其完全覆蓋,癌灶殘留在所難免;⑤尚未發(fā)現(xiàn)的微小轉移灶或多中心癌灶也是腫瘤殘留的常見原因;⑥腫瘤殘留的原因還包括腫瘤形狀不規(guī)則、引導定位方式不良、醫(yī)師經(jīng)驗不足等。
肝癌行射頻消融后殘留率高,術后規(guī)范的隨訪和準確的療效評估就尤顯重要。對于射頻消融前甲胎蛋白(AFP)升高者,完全消融的評估較為容易,采用聯(lián)合應用AFP追蹤和增強CT。如血液AFP水平按半衰期的規(guī)律逐漸降低至正常水平,且消融區(qū)及其周邊無動脈期增強,視為完全消融。獲得完全消融的患者,不需要重復射頻消融,定期隨訪即可。臨床上,需要重復射頻消融的患者,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對于影像學上顯而易見的病灶殘留,且AFP的動態(tài)變化支持病灶殘留的診斷,宜首選重復射頻消融,直至完全消融,對此,學術上的意見較為一致。
對于影像學上無病灶殘留,術前AFP明顯升高,術后又不能降低到正常者,應行進一步檢查,包括磁共振、PET-CT、肝動脈造影、碘油CT等,這種情況下,通常存在著增強CT不能發(fā)現(xiàn)的殘留病灶或肝臟其他部位的病灶,進一步檢查多能夠明確診斷,一旦診斷,需要行重復射頻消融治療。曾有一例患者,射頻消融前AFP>10 000μg/L,射頻消融后一個月復查增強CT,見射頻灶及其周圍無明顯動脈強化區(qū),提示無病灶殘留(圖23-1),但AFP仍為1621μg/L,考慮有癌灶殘留,遂行肝動脈造影和碘油CT,顯示射頻灶周圍有明顯的碘油集聚,提示癌組織殘留(圖23-2)。針對碘油集聚區(qū),行重復射頻消融治療,后AFP逐漸降至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