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治療丙肝要肝脾腎同調,側重脾腎

      丙肝主要涉及肝、脾、腎三臟,在臨床上也多重視調理肝脾腎,顧護后天以實脾。
    
《金匱要略》明確指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就是指肝病治脾,能防止病情進一步發(fā)展,是治療肝病的關鍵所在。因此,在治療慢性丙肝的過程中應重視后天脾胃的調養(yǎng),始終堅持顧護后天以實脾的原則。肝木為病,易于橫逆犯脾,致其升降失常,氣血生化乏源,故治肝病,必當顧護脾胃,脾氣盛衰對慢性丙肝的療效乃至預后的作用至關重要。脾土強,可協(xié)同清熱利濕藥物的作用,加速體內濕熱的排出;脾為后天之本,主生化氣血,氣血足則機體抗病力強,可加強抗病毒藥物清除病毒的作用?,F(xiàn)代研究表明:慢性丙型肝炎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轉歸與機體免疫功能密切相關。脾胃又與免疫功能密切相關,健脾胃藥物則可增強免疫功能,改善機體蛋白代謝,有利于丙型肝炎病毒的清除,促進病情早日康復。
    
在治療過程中清熱過用苦寒易損脾腎之陽,所以應做到以下幾點:
(1)謹防過用苦寒。凡退黃、降酶、利膽及丙肝標志物轉陰所涉藥物多苦寒,諸如梔子、大黃、黃芩、茵陳、蒲公英、苦參、虎杖等,用之宜適當,并應隨著病情減輕而減量,應多選性味甘寒之品如白花蛇舌草、玄參等,既可清解邪毒,而甘寒之品又可顧護陰液,謹防苦寒敗胃,土壅木
郁,變證叢生。臨證若需投以大量苦寒之藥,則可佐以芳香化濁之品,既可祛濕,又可防苦寒傷脾敗胃。對濕遏熱伏,舌質紅絳,白苔滑膩等濕熱表現(xiàn)明顯者,臨證常先投以芳香化濁之品,待濕去熱孤,進而清熱更利于治療。常用藿香、佩蘭、菖蒲、郁金、蒼術、砂仁等藥。
(2)補益不可過用滋膩。補益藥多選用性味甘平之品,不用滋膩厚味之峻補藥,以免助濕生滿,阻礙肝氣的疏泄。臨證補脾常用山藥、白術相配,白術專補脾氣,腎屬水,肝屬木,水能生木,為母子之臟。疏肝過用辛散,易傷肝體及腎陰,利水過用淡滲易損腎氣,耗陰液。故對于病情纏綿患者,補腎可防子病及母,且有利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
(本文內容/圖片來自于網絡,僅供參考,一切診斷及醫(yī)療的依據請遵從醫(yī)生的指導。)
更多>>

今日醫(yī)學顧問

特別聲明:養(yǎng)肝網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診斷及醫(yī)療依據。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養(yǎng)肝網 版權所有 養(yǎng)肝護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