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3:宋某,男,40歲,2002年9月24日初診?;颊呋家倚透窝?年,以“納差、乏力加重半個月,伴目黃、小便黃1周”來診。診時患者目黃身黃,肢體困倦,胸脅脹滿,食少納呆,惡心厭油,右脅部隱痛不適,口干口苦,大便黏膩,小便黃赤,查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滑,體格檢查測體溫36.8℃,血壓120/80mmHg,脈搏78次/分,鞏膜及皮膚輕度黃染,肝功能檢查ALT160U/L,AST120U/L,TBiL48μmol/L,清蛋白38g/L,球蛋白26g/L,B型超聲顯示肝脾稍大,肝實質彌漫性損害,膽、腎及胰腺無異常,乙型肝炎病毒六項指標檢測呈“大三陽。”臨床診斷為慢性乙型肝炎,中醫(yī)辨證屬肝膽濕熱型,以清熱解毒、利濕退黃、疏肝健脾為治法。在服用葡醛內酯片、護肝片的同時,應用下列中藥湯劑,每日1劑,水煎服。
處方:茵陳30g,大黃12g,梔子12g,虎杖15g,赤芍15g,滑石15g,郁金12g,白術12g,白芍15g,車前子15g,川楝子12g,黃連12g,柴胡12g,龍膽草12g,麥芽12g,甘草6g,大棗6枚。服藥半個月,復查肝功能較初診時有所改善,黃疸雖有所消退,但其他自覺癥狀不減,并又出現(xiàn)精神委靡,口淡無味,時有清涎自涌,腹痛腹瀉,日6~7次,查舌質淡紅,苔白滑,脈沉細滑。細滑。細審診斷、辨證及用藥,診斷、辨證無誤,治則恰當,唯湯劑中有大黃、梔子、黃連、赤芍、虎杖、茵陳等大劑量的苦寒藥,恐為苦寒傷脾,中陽虛衰所致,遂守上述中藥方劑,適當減少大黃、梔子、黃連等苦寒藥的應用,加入溫中健脾、利濕和胃之藥,每日1劑,水煎,繼續(xù)服用。10天后患者精神明顯好轉,腹痛腹瀉、口淡無味消失,守方加減繼續(xù)調治20天,自覺癥狀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
分析:此為用藥失宜,過用苦寒傷及脾胃,中陽虛衰。在臨床中,因應用大劑量苦寒藥致使脾胃受損、中陽受傷者,實屬常見。辨證用藥,補偏救弊,平調陰陽,是中醫(yī)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在臨床中,有些病例診斷治則并無不當,但每服其藥而效果欠佳,甚至病情加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用藥失當所造成的。注意藥物的功用特性及用法用量,根據(jù)病情恰當選擇、靈活應用,防止矯枉過正,是避免用藥失誤的可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