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用】活血化淤、涼血解毒。
【主治】淤膽型肝炎。
【組成】赤芍40克,郁金20克,虎杖20克,平地木20克,姜黃10克,茵陳30克,金錢草30克,板藍(lán)根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麥芽30克,陳皮15克。
【加減用藥】濕重者,加蒼術(shù)、佩蘭、藿香;兼有表證或皮膚瘙癢者,加浮萍、防風(fēng);納呆者,加谷芽、雞內(nèi)金、神曲;腹脹便秘者,加厚樸、大黃;谷丙轉(zhuǎn)氨酶持續(xù)不降看,加垂盆草、雞骨草、敗醬草;氣虛乏力者,加白術(shù)、茯苓、白扁豆、山藥。
【用法】每天1劑,水煎2次,共取液300毫升,早晚分服。半個月為1個療程。
【療效】此方治療淤膽型肝炎40例,除4例總膽紅素降至855μmol/L時未能堅持服藥改用它法治療外,其余36例經(jīng)治療后總膽紅素、谷丙轉(zhuǎn)氨酶等降至正常?;謴?fù)正常天數(shù),最短15天,最長3個月,平均30天。
【注意事項】本方活血化淤之力較強,對于年老體弱者慎用,婦女月經(jīng)期、妊娠期忌用。
【出處】胡俊賢.涼血化淤解毒湯治療淤膽型肝炎40例.陜西中醫(yī),1998,19(7):297
【按語】方中赤芍、郁金、平地木、虎杖涼血化淤,通達(dá)肝絡(luò),疏泄肝之余氣,膽汁得以下泄,尤以重用赤芍、郁金退黃有奇效,能改善血液循環(huán),增加肝臟血流量,有利于黃疸的消退及肝臟病變的修復(fù);姜黃為血中氣藥,善治胸脅疼痛;板藍(lán)根、白花蛇舌草、垂盆草清熱解毒降酶;茵陳、金錢草利濕退黃,能促進(jìn)膽汁分泌,松弛膽道平滑肌,增加膽紅素的排出,有較好的利膽退黃之功;重用陳皮理氣消脹,除痞和中;麥芽助運降酶,顧護(hù)脾胃。諸藥相合,重在活血化淤、涼血解毒。有些患者肝脾腫大,白、球蛋白比例失調(diào),服用本方后隨黃疸消退,肝脾隨之縮小,白、球蛋白比例恢復(fù)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