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瘀利濕助陽湯
【藥物組成】生大黃30~60g(后下),淡附子6~12g,赤芍30g,丹參30g,茵陳30g,炒山梔10g,虎杖30g,炒枳殼10g,厚樸10g。
【隨癥加減】納差加生山楂20g,炒雞內(nèi)金10g;惡心加姜半夏10g,姜竹茹10g;皮膚瘙癢加地膚子10g,白鮮皮10g;失眠加酸棗仁10g,合歡皮10g。
【治療方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早、晚溫服。
【功效主治】清熱利濕。
【臨床運用】34例患者,經(jīng)治療,痊愈15例,有效1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12%。
【經(jīng)驗心得】中醫(yī)學將黃疸分為“陽黃”和“陰黃”兩類,前者宜清熱利濕,后者宜溫化寒濕,故濕邪為患者黃疸的主要病機,其與熱結(jié)則為濕熱,與寒結(jié)則為寒濕,均可阻遏氣機,影響肝膽疏泄,導致膽汁外溢而發(fā)黃。陽黃易退,過用苦寒則易轉(zhuǎn)為陰黃;陰黃往往病程較長,不易速解。重癥淤膽型肝炎臨床上很難區(qū)分陽黃或陰黃,因黃疸日久較深黃多不鮮明而晦暗似屬陰黃,但一般無明顯乏力、怕冷等癥候,而多見舌紅或紫暗、苔黃、脈有力等癥又與陰黃不同,似屬陽黃又非陽黃之熱象明顯,故醫(yī)者多認為是瘀血發(fā)黃,或認為血瘀只是淤膽型肝炎中的一個主要病機,而形成瘀阻的根本原因亦為濕邪。根據(jù)本病濕瘀互阻,濕勝陽微的特點,以利濕活血為主,依據(jù)濕得熱則化、血得熱則行、氣行則血行、氣行則濕化之原則,故佐以振奮陽氣。
在臨床實踐中還發(fā)現(xiàn),單用活血化瘀法對一般的淤膽型肝炎效果良好,但對于膽紅素>171μmol/L的重癥淤膽型肝炎患者療效不夠滿意,特別是退黃速度較慢,而加用利濕解毒、振奮陽氣等法后能明顯地提高療效,縮短退黃時間。
【方劑出處】張偉成祛瘀利濕助陽湯治療重癥淤膽型肝炎34例中國中醫(yī)急癥,2005;14(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