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上應抓住“郁”“瘀”“虛”3個主要病機,分清主次,以疏肝調郁為主,配以活血化瘀,咸寒軟堅,調整陰陽等法,有步驟、分階段進行治療。
第一階段:疏肝調郁。藥用柴胡、黃芩、赤芍、蟬蛻、片姜黃、杏仁、焦麥芽。又應根據(jù)舌脈表現(xiàn)而區(qū)分郁之不同并行加減。如熱郁、火郁者,舌必紅,苔必黃,脈必弦數(shù)有力,可加入梔子、丹皮之屬;氣郁者脈多沉弦而滯,當加佛手、香附之類;濕郁者舌白苔膩,脈濡軟,宜加蕾香、佩蘭之屬;食郁積滯者,舌苔厚垢而濁膩,脈來滑實,關部為甚,當加保和丸、焦三仙之類。總之,第一階段旨在疏調氣機以解郁結。
第二階段:活血化瘀。藥用丹皮、山梔、赤芍、白芍、郁金、杏仁、茜草、旋覆花、白頭翁、焦三仙。應強調調郁之后,諸郁漸得開解,始用活血化瘀之品以暢血行,但并非純用化瘀之品,仍當參以調氣機,泄肝熱。氣機得暢則血滯而行,肝熱得泄則郁不復生。
第三階段:養(yǎng)血活血兼軟堅化瘀。藥用鱉甲、牡蠣、當歸、生地、川芎、白芍、郁金、杏仁、旋覆花、益母草、茜草。此法當繼以上二法之后應用。諸郁已解,血氣漸臻暢和,臟腑功能漸復,飲食睡眠均趨正常,唯遺肝硬不消,此時宜用此法以養(yǎng)血活血,調暢氣機為主,兼以咸寒軟堅化瘀,以緩消痞堅而軟其肝。
第四階段:調整陰陽以求平衡。此法為后期調治原則。但以上各階段治則也應配合應用。陽不足者扶其陽,陰不足者顧其陰,氣不足者益其氣,血不足者調養(yǎng)其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熱之。
分以上四階段治療的目的在于,先開其郁則氣行血暢,繼以活血化瘀,咸寒軟堅則血滯可行,肝硬可軟,邪去則正亦復。若初治便以咸味軟堅或投補藥,膠住氣機,加重諸郁,反致留邪。如果腹水較盛或正虛已極,又當先以利水治標或急以扶正,常中之變法,貴在臨證權衡。
除藥物治療外,尤重活動和情志,活動可使氣血流通,吐故納新,以利恢復,走步可作為肝病患者最為簡便適宜的活動方式。此外怡情志亦屬重要,精神抑郁,惱怒憂傷,均可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