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常識:營養(yǎng)失調性脂肪肝

 

脂肪肝常識:營養(yǎng)失調性脂肪肝

本病多有營養(yǎng)失調相關疾病的病史及其臨床表現,如攝入營養(yǎng)過?;虿黄胶?,吸收不良綜合征,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輕癥患者一般無臨床表現,中、重度者多呈慢性肝病非特異性癥狀,如乏力、納差、惡心、腹脹、右下腹不適或疼痛等,重癥患者可出現輕度黃疸、營養(yǎng)不良性浮腫及多種維生素缺乏癥。肝臟呈輕、中度腫大,邊緣鈍,質地中等。血清轉氨酶(alt、ast)、γ-谷氨酰轉肽酶(γ-gt)及堿性磷酸酶(alp)可呈輕、中度增高;重癥患者血清總膽紅素含量可超過正常值。營養(yǎng)失衡者常見高甘油三酯血癥、高膽固醇血癥及高脂酸血癥,營養(yǎng)不良者常見低脂血癥,主要為血漿磷脂含量減少,或伴低蛋白血癥。染料排泄試驗(icg)異常。診斷宜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檢查進行綜合判斷,b超及/或ct檢查對臨床診斷有重要參考價值,在b超引導下肝穿刺活體組織學檢查可資確診。本病在糾正營養(yǎng)失調后,肝內沉積的脂肪可逐漸消退趨于正常,若同時伴有肝細胞炎癥、壞死病變者,可發(fā)展至肝纖維化,進展至肝硬化者少見。

  4營養(yǎng)失調性脂肪肝的臨床表現與診斷

 3.3合成apo-b的氨基酸相對性或絕對性不足:長期低蛋白飲食,氨基酸攝入不足或吸收不良,缺乏合成apo-b所需的氨基酸,如精氨酸、蘇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等,以致肝rer合成apo-b減少。apo-b分子結構具有疏水性和親水性基團,其非極性基團與疏水性較強的tg、膽固醇酯作用,構成脂蛋白的核心,其極性基團則作用于磷脂、膽固醇,構成脂蛋白的表層,可見apo-b是連接脂質成分的樞紐,是構成脂蛋白的關鍵部分,由其所構成的脂蛋白,保證了tg轉運的穩(wěn)定性與可溶性。一旦apo-b生成不足,必然引起脂蛋白的形成障礙,以及tg在肝內的沉積;這種情況最常見于引起營養(yǎng)不良的有關疾病。

 3.2必需脂酸相對性或絕對性不足:磷脂中的脂酸多為不飽和的多烯脂酸,機體自身不能合成,必需由食物中攝入,故稱必需脂酸,如其攝入減少或吸收不良,則磷脂合成減少。膽固醇酯中的脂酸亦為多烯脂酸,故膽固醇可與磷脂競爭必需脂酸,長期進食高膽固醇膳食,如不相應增加必需脂酸供給,亦可導致磷脂合成減少及脂蛋白形成障礙。

  上式中x代表由乙醇衍化的基團,如此基團為膽堿,則構成磷脂酰膽堿即卵磷脂,如此基團為乙醇胺,則構成磷脂酰乙醇胺即腦磷脂。由上式可知:(1)膽堿缺乏時,卵磷脂合成減少;(2)磷脂酰乙醇胺可通過甲基化(-ch3)衍生為膽堿,絲氨脫羥基(-cooh)后再甲基化亦可形成膽堿。故缺乏甲基供體(如蛋氨酸或甲硫氨酸)時,可影響膽堿進而影響磷脂及脂蛋白的合成。動物實驗已表明:在飼料中加入乙醇胺或甲基供體的競爭物,或同時減少合成甲基所需的前體物質如葉酸、維生素b12等,均可致膽堿合成減少,誘發(fā)脂肪肝

 3.1膽堿或甲基供體相對性或絕對性不足:血漿中磷脂主要來源于肝臟,亦由肝攝取代謝,磷脂的成分主要為卵磷脂,次為腦磷脂。肝臟合成磷脂減少時,亦不能有效地合成脂蛋白。磷脂的基本結構如下式:

肝臟氧化fa的能力有一定限度,酯化fa的能力無限,合成脂蛋白的能力也有一定限度,故脂肪肝的發(fā)病機理,可以由于:(1)fa氧化減少;(2)fa酯化為tg大量增加;(3)脂蛋白合成減少;或三者兼而有之。就營養(yǎng)失調性脂肪肝而言,主要與合成脂蛋白的apo-b及磷脂的相對性或絕對性減少有關,茲分述如下。

  3營養(yǎng)失調性脂肪肝的發(fā)病機理

 2.2.3惡性營養(yǎng)缺乏病(kwashiorkar病):多見于非州兒童,由于食物中蛋白質長期攝入不足,合成apo-b及磷脂所需的氨基酸嚴重缺乏,以致脂蛋白合成減少,加之總熱量攝入亦不足,貯存脂肪動員中,tg合成增強而轉運減少。

 2.2.2慢性消耗性疾?。洪L期厭食,攝入的熱量不能滿足基礎代謝的需要,糖皮質類固醇分泌增多,交感神經活動增強,貯存脂肪動員增加,大量fa釋放至血液中,并被肝臟攝取,酯化為tg,超過脂蛋白的轉運能力沉積于肝內。

 2.2.1吸收不良:多見于嚴重慢性炎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克隆病及小腸旁路術等,其脂肪肝的發(fā)病率約15%~54%。由于營養(yǎng)成分吸收不良,合成apo-b及磷脂的成分缺乏,致脂蛋白生成不足,tg不能適時轉運沉積于肝內。

 22營養(yǎng)不良、吸收不良或攝入不足。

 2.1.2高糖:長期攝入高糖飲食或輸注糖液,而又缺少適當體力活動,攝入的糖在滿足糖原合成后,其代謝生成的三碳化合物,由肝細胞攝取轉化為fa,并酯化為大量tg沉積于肝內。

 2.1.1高脂:長期攝入高脂飲食,外源性脂肪吸收增加,導致高脂血癥,肝臟攝?。妫峒捌漉セ饔迷鰪姡幔穑?b及磷脂合成相對減少,tg合成超過其轉運,從而在肝內沉積。

 2.1營養(yǎng)不平衡:營養(yǎng)的攝入超過機體的需要(供需不平衡)或營養(yǎng)成分含量比例不平衡。

  2營養(yǎng)失調性脂肪肝的病因

 (3)肝臟雖能合成脂肪,但并不能貯存脂肪,已合成者必須適時地轉運至體循環(huán);為此,在粗面內漿網(rer)利用某些氨基酸合成脫輔基蛋白(apoprotein,apo),特別是apo-b,它屬于載脂蛋白,即脂蛋白中的蛋白部分。脂質不溶于水,必須以可溶性形式才能在血液中轉運,這種可溶性形式即脂蛋白,它是在ser-rer的連接處,由apo-b與脂質共同裝配形成的,即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前體,經高爾基體形成vldl微粒,以泡囊形式分泌至血循環(huán),與cm的代謝一樣,亦由外周組織攝取、利用與貯存,如果說cm是外源性脂肪的一種轉運形式,那么,vldl則是內源性脂肪的一種轉運形式。外周組織脂肪的攝取、貯存與動員,在餐后主要來自消化吸收的外源性脂肪,而在饑餓時則來自肝臟合成的內源性脂肪,可見肝臟在維持脂質代謝動態(tài)平衡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根據其作用,營養(yǎng)失調性脂肪肝的發(fā)病環(huán)節(jié),主要與fa的過度酯化及/或脂蛋白合成減少有關,以致tg合成及其轉運之間發(fā)生不平衡,引起tg在肝內過度沉積。

 (2)在肝細胞光面內漿網(ser)酯化生成tg、磷脂及膽固醇酯,故肝臟亦為內源性脂肪合成的重要場所。

 (1)經β-氧化以滿足自身能量代謝的需要;

  肝臟主要參與內源性脂肪的合成與轉運。肝細胞主要攝取來自血液中的fa,也攝取來自門脈血中cm殘余顆粒水解生成的fa,還攝取血中糖代謝的三碳化合物轉化的fa。這些fa在肝內經以下環(huán)節(jié)進行代謝:

人體每日從膳食中攝入的脂質,95%為tg,即外源性脂肪,其余為磷脂及膽固醇(酯)。脂質在小腸腔內經膽鹽乳化、胰脂酶水解,生成游離脂酸(fa)、β-甘油一酯、溶血卵磷脂及膽固醇,并形成混合微膠粒,在抵達小腸粘膜細胞后,已消化的脂質分解產物被吸收,并在內漿網重新合成tg及磷脂等,在細胞內載脂蛋白作用下,裝配成乳糜微粒(cm),借此分泌至淋巴,進而轉運至血循環(huán)。cm是外源性脂肪由腸粘膜細胞轉運至血循環(huán)的一種運載形式。

  1肝臟在脂質代謝動態(tài)平衡中的作用

  肝臟在維持脂質代謝動態(tài)平衡方面起重要作用。正常肝脂質含量約為肝濕重的3%~5%,如含量持續(xù)在5%~10%以上時,則為脂肪肝。正常肝脂質組成約3/4為磷脂,1/4為甘油三酯(tg),脂肪肝主要為tg沉積,而磷脂則相對減少。脂肪肝的病因很多,營養(yǎng)失調在其發(fā)病學上占有一定地位,其他病因(如肥胖、酒精性)或多或少地與營養(yǎng)失調有一定聯系,本文僅介紹營養(yǎng)失調性脂肪肝之梗概。

  

(本文內容/圖片來自于網絡,僅供參考,一切診斷及醫(yī)療的依據請遵從醫(yī)生的指導。)
更多>>

今日醫(yī)學顧問

特別聲明:養(yǎng)肝網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診斷及醫(yī)療依據。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養(yǎng)肝網 版權所有 養(yǎng)肝護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