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氣的治療古有肥氣丸,如東垣所定的肥氣丸由柴胡、黃連、厚樸、椒目、昆布、皂角、干姜、巴豆、川烏、茯苓、人參組成,該方祛脂化痰,健脾疏肝?!度蚍健分械姆蕷馔栌僧敋w、莪術、三棱、青皮、鐵粉、蛇含石組成,該方重在活血散結、疏肝理氣。還有三因鱉甲丸專治肥氣,由鱉甲、大黃、三棱、木香、桃仁組成,此方降脂活血,化痰軟堅,藥簡效專,故列為肥氣之專方。
以上諸方從不同角度治療肥氣,至今移用于治療脂肪肝十分合拍。因為從脂肪肝的辨證分析,其基本病機為,痰瘀互結。瘀血內結,肝郁脾虛。治當治痰化瘀,疏肝健脾。從以上古方治療肥氣的藥物分析,諸如治痰化瘀有昆布、皂角、巴豆、椒目、茯苓、三棱、莪術、桃仁、大黃、鱉甲等,疏肝健脾有柴胡、青皮、木香、人參、茯苓、干姜、黃連、厚樸等。因此從治方分析,現(xiàn)代醫(yī)學所稱的脂肪肝與古代記載的肥氣基本一致,因此脂肪肝的中醫(yī)病名宜以“肥氣”較為妥貼。
2病機分析脂肪肝病位在肝,病變?yōu)楦沃e,古稱肥氣。肝主藏血和疏泄,起著貯藏血液和調節(jié)血量的作用。肝被脂肪浸潤,肝中脂肪堆積,中醫(yī)稱為肝中痰濁。朱曾柏在《中醫(yī)痰病學》中說:“血脂猶如營血津液……過量血脂實有類痰濁也。”肝中痰濁阻凝,失其疏泄、調暢之功,使其藏血和調節(jié)血量之功能受阻,導致血流瘀滯,而為瘀血,瘀血與痰濁膠結,而為痰瘀互結之變,這是肝內病理變化。
肝體陰用陽,藏泄并主,剛柔相兼,與脾胃關系甚密。李時珍說:“風木太過,來制脾土,氣不運化,積滯生痰。”若風木不及,木郁土虛,脾土失其健運,水濕釀而為痰,因此,張景岳說:“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虛而然。”“在脾者,以食飲不化,土不制水也。不觀之強壯之人,任其多飲多食,則隨食隨化,未見其為痰也。惟其不能食者,反能生痰,此以脾虛不能化食,而食即為痰也。”所以痰濁之生,多因過食厚味,或醇酒癖飲,戕傷脾胃,脾虛失運,遂生痰濁,形成惡性循環(huán)。脂肪肝發(fā)病率的上升與肥胖、營養(yǎng)過剩、酗酒有著直接關系,這都與脾虛肝郁有著密切聯(lián)系。這是肝脾之間病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