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膽囊炎、膽結石的自擬調胃湯

  自擬調胃湯
  【藥物組成】黨參12g,白術12g,茯苓15g,炙甘草10g,廣木香10g,砂仁10g,柴胡12g,黃芩12g,陳皮15g,半夏10g,廣金錢草15g,雞內金15g,延胡索12g。
  【隨癥加減】疼甚者加郁金,川楝子,青皮;腹脹較甚者加厚樸,枳殼;濕熱甚者酌減黨參用量,重用廣金錢草,加虎杖,茵陳,生大黃(后下);伴陰虛者加生地黃,枸杞子;氣虛明顯者重用黨參,白術加黃芪;嘈雜泛酸者加吳茱萸,黃連。
  【治療方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20~30d為1個療程,其間禁用其他藥物,飲食以清淡為主。
  【功效主治】健脾益胃,疏肝利膽。
  【臨床運用】50例患者,最少服藥12劑,最多53劑,平均服藥26劑。痊愈21例,占420%;顯效18例,占360%;有效7例,占140%,無效4例,占80%,總有效率920%。
  【經(jīng)驗心得】萎縮性膽囊炎既可以是急性膽囊炎的后遺癥,也可以是原發(fā)的慢性炎癥改變。其基本病理改變是纖維組織增生及慢性炎性細胞浸潤,使膽囊壁增厚,膽囊纖維萎縮。萎縮性膽囊炎超聲表現(xiàn)差異較大,可分為兩型:一型是增殖型,膽囊壁顯著增厚,黏膜腔明顯縮小,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膽汁淤積,黏膜表面完整;二型是萎縮型,顯示膽囊明顯縮小,囊腔變窄,其內可充滿泥沙狀小結石。由于膽囊萎縮,功能減退,從而導致消化系統(tǒng)癥狀。50例患者均有明顯的腹脹、納呆、面色萎黃等脾氣虛癥狀,多數(shù)患者右上腹疼痛,呃逆,口苦等癥狀不顯著;肝郁氣滯和濕熱相對處在次要位置。萎縮性膽囊炎,作為急性膽囊炎的后遺癥和原發(fā)性慢性炎癥的病理改變,其病程較長。在其病機演變過程中,無論肝郁氣滯還是肝膽濕熱,均可傷及脾胃,造成脾胃失和、脾胃虛弱甚至氣血不足。臨床上可以出現(xiàn)以脾胃虛弱為主癥的綜合征,因此在治療上把重點放在調理脾胃上。
  本方由香砂六君子湯、小柴胡湯化裁而來,既體現(xiàn)了香砂六君子湯健脾益胃,行氣消脹的功能,又利用了小柴胡湯和解疏達,調肝益脾之特性,加上廣金錢草清熱利濕,雞內金消石利膽,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全方合用。以健脾益胃為主,兼疏肝利膽,清利濕熱,扶正與祛邪并舉,在消除癥狀,改變膽囊萎縮狀態(tài)等方面取得一定療效。
  【方劑出處】李世民調理脾胃為主治療萎縮性膽囊炎50例臨床觀察中國誤診學雜志,2003;3(8):1197
(本文內容/圖片來自于網(wǎng)絡,僅供參考,一切診斷及醫(yī)療的依據(jù)請遵從醫(yī)生的指導。)
更多>>

今日醫(yī)學顧問

特別聲明:養(yǎng)肝網(wǎng)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診斷及醫(yī)療依據(jù)。
Copyright © 2009-2018  Yangganwang All rights reserved
養(yǎng)肝網(wǎng) 版權所有 養(yǎng)肝護肝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