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肝藏血,脾統(tǒng)血。脾得肝之疏泄,則升降協(xié)調(diào),運化功能健旺。脾氣健運,水谷精微充足,輸送滋養(yǎng)于肝,肝才得以發(fā)揮正常的作用。即所謂“土得木而達”,“木賴土以培之”。脂質代謝與五臟六腑皆有關系,但與脾的關系尤為密切。脾主運化,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端貑?middot;經(jīng)脈別論》云:“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jīng),精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素問·厥論》云:“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以上論述說明水谷化生為精微并輸布至全身,均有賴于脾主運化。脂質是水谷精微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運化輸布自然也離不開脾。張翳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對“脾氣散精”作出闡釋,認為“脾氣散精”是指將各精微輸布至全身四肢百骸的功能,包括對糖類、脂類、蛋白類、維生素和各種微量元素等的輸布,涉及到各組織器官乃至細胞的能量代謝、結構更新和功能運作。此外,大量實驗研究結果表明,脾與脂質代謝關系極其密切,它參與脂質代謝中包括消化、吸收、合成、轉運、代謝、分解、清除、排泄等全部過程。
肝脾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脾虛是脂肪肝的發(fā)病基矗肝脾在生理上關系密切,在病理上亦相互影響。肝病可以傳脾,脾病也可以及肝。若肝失疏泄,無以助脾之升散,可引起“木不疏土”;若脾虛失運,氣血生化無源,則肝無所滋?!端貑?middot;玉機真臟論》云:“五臟受氣于其所生,傳之于其所勝……肝受氣于心,傳之于脾脂肪肝的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明確,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發(fā)生了相應的改變,過食肥甘厚味,過度安逸,活動減少,工作緊張等等,脂肪肝的發(fā)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從中醫(yī)理論來講,這些均直接或間接地損傷脾胃?!端貑?middot;痹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繆希雍于《本草經(jīng)疏》云:“飲啖過度,好食油面豬脂,濃厚膠固,以至脾氣不利,壅滯為患,皆痰所為。”《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思傷脾。”《溫熱經(jīng)緯》謂:“過逸則脾滯,脾氣滯而少健運,則飲停濕聚矣”。在脂肪肝的形成與發(fā)展過程中,發(fā)病原因與病理結果或病理與癥狀之間的關系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疾病的發(fā)展不斷轉化,相互影響,使病證由淺入深、由輕轉重、由虛致實,導致病情復雜化。脂肪肝早期多見脾氣虛,肝氣郁結,繼之肝郁氣滯,脾虛益甚,日久肝脾腎俱虛,但無論是肝郁還是腎虛,都與脾密切相關,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脾失健運,釀生痰濕,蘊結化熱,痰濕郁熱,影響肝之疏泄,導致氣滯血瘀,氣滯、痰濕、血瘀相互搏結,久病及腎,導致腎精虧虛。另一方面,痰瘀交阻,肝氣郁結,日久必損脾胃。李杲于《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中云:“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yǎng)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因此,我們認為,盡管脂肪肝的病因病機復雜,但脾虛是其病理基礎,脾氣的虧損貫穿并影響疾病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