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生小常識(shí):白果的藥用與食療
【導(dǎo)讀】白果的藥用與食療,據(jù)李時(shí)珍《本草綱目》稱:“原生江南,葉似鴨掌,因名鴨腳子。宋初始入貢,改呼銀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今名白果。”明代以來作為藥用逐漸增多。
采集方法白果于秋末種子成熟后采收。除去肉質(zhì)的外種皮,洗凈,曬干,即是人們熟知、帶殼的白果了。白果以殼色黃白、種仁飽滿、種仁外有膜質(zhì)的種皮、斷面色淡黃為佳。作藥用或食用時(shí),須敲破外殼,取出種仁。入藥可生用或蒸(煮)熟、炒黃;食用還須除去膜質(zhì)的皮和心(胚)。
性能與應(yīng)用白果性平,味甘、微苦、澀,有小毒,歸肺經(jīng)。有斂肺定喘、止帶縮尿及化痰的功能;外用則能“消毒殺蟲”。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其有一定祛痰作用,對結(jié)核桿菌、致病性皮膚真菌等有抑制作用;所含銀杏酸、銀杏酚等有一定的毒性。
白果食用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jià)值。常用于如下病證之食療:①哮喘痰嗽。②腎氣虛帶下量多、白濁、尿頻或遺尿。此外,將生品搗爛涂敷,可用于手足皸裂、酒齄鼻、頭面和手部癬瘡等。
主要方例:定喘湯治哮喘,喘咳上氣,痰多色黃,苔微厚膩。白果(炒黃)21個(gè),麻黃9克,杏仁6克,款冬花9克,蘇子6克,法半夏9克,黃芩9克,桑白皮9克,甘草3克。加水煎煮,取汁。分3次服。據(jù)《本草綱目》記載:當(dāng)時(shí)金陵一家藥鋪治哮喘推出此湯方,“服之無不效者,其人以此起家”。本方至今常用。
白果的藥用與食療銀杏膏治久年咳嗽咯痰;或用于慢性支氣管炎,咳嗽痰稠,上氣似喘,肺氣不足者。白果、細(xì)茶葉、胡桃仁各120克。細(xì)茶葉微炒、研細(xì)末,白果、胡桃仁搗爛,加蜂蜜250克,于鍋內(nèi)煎煉成膏。每次服1茶匙,每日2~3次。
白果山藥粉治小便淋濁,婦女帶下及眩暈。白果(炒熟)、山藥各等分。焙干研為細(xì)末,混勻。每日40克,分3~4服,用米湯或溫開水送下。
白果燉烏雞治婦女脾腎兩虛,赤白帶下,質(zhì)清稀量多者。白果、蓮子、糯米各15克,胡椒5克,凈烏骨雞1只。將白果、蓮子等4物共研為末,放入凈烏骨雞腹中,以線縛定;加水和生姜、食鹽少許;用小火燉至熟爛。分3~4次食。
煨白果治小便頻數(shù)或遺尿。白果14個(gè),煨熟或煮熟。一日分2次食。
此外,白果燉雞或燒雞,是民間最常見的食用做法:用鮮白果仁約50~100克,凈雞1只(切塊),燉湯可另加蘑菇,燒雞另加萵筍,以生姜、食鹽等調(diào)味食用。對于上述病證也有一定效果。
使用提醒:1.入藥用量較小,每日6~10克;煮熟或燉湯食則稍多,但以25克以內(nèi)為宜。
2.有小毒,不宜生食,尤其不可多食。白果中毒潛伏期1~12小時(shí),可見嘔吐、腹瀉、頭痛、恐懼、驚叫、抽搐、昏迷等,甚至可以致死。
3.因有收斂的藥性,故喘咳痰稠,不易咳出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