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yǎng)生食譜:有關(guān)甲魚的典故 有關(guān)甲魚的故事
有關(guān)甲魚的典故,有關(guān)甲魚的故事。不知道朋友們對甲魚都有沒有興趣呢?眾所周知,甲魚是滋補身體的佳品,不少的朋友在體虛、生病時都食用甲魚,效果非常不錯。下面,就來給大家講一講:有關(guān)甲魚的典故,有關(guān)甲魚的故事。
染指
“染指”是一個常用的詞。詞典中說,染指比喻分取非份的利益。說起這個詞來,還有一段故事,而且與鱉有關(guān)系。
據(jù)《左傳·宣公四年》載,公元前605年的鄭靈公元年,一天,鄭國的大夫子公與子家一起上朝,忽然子公的食指無緣無故地顫動起來,就對子家說:“以前我的手指頭顫動的時候,都預(yù)示著有異味可嘗,看來今天又有好吃的東西了。”入朝后,果然見廚師在殺黿(大鱉),倆人不覺好笑。子家就把這件事告訴了鄭靈公。等鱉燒熟以后,鄭靈公將鱉肉分食眾臣,唯獨不給子公。這本來是開玩笑的事情,可是子公覺得傷了面子,一氣之下,就伸指向盛甲魚的鼎里蘸上點湯,嘗嘗滋味就走了。于是后人就將這件事情稱為“染指于鼎”。這就是染指一詞的來歷。
鱉蒸羊
鱉自古被列為餐桌上的珍饈,常見吃法主要有清燉和紅燒等。據(jù)傳,春秋時代齊桓公的近臣易牙,善烹飪,對食鱉頗有講究,他創(chuàng)制了一道名為“魚腹藏羊”的佳肴。魚者,鱉也。此菜由鱉與羊合蒸,腥膻全無。據(jù)說,古人以魚與羊兩個字組成“鮮”字,這道菜在南宋時又叫“鱉蒸羊”,是宮廷名菜。又因北人以羊為鮮,南人以鱉為美,“鱉蒸羊”可說是集南北鮮美于一盆,既足以為美食家所稱道,又名正言順地成了國宴上常備佳肴之一。
霸王別姬
鱉堪稱美味珍品,常是款待名人顯客不可缺少的??箲?zhàn)前夕,京劇大師梅蘭芳在徐州上演《霸王別姬》,全城轟動。演出結(jié)束以后,東道主設(shè)宴餞行,席中有一道菜,一只白瓷盆內(nèi)幾只鱉漂浮在湯上,四爪張開,盆底是塊塊雞肉,用筷子一撥,鱉的甲、殼、肉即行分離,食之其味似雞似蛙,雞塊也酥如豆腐,入口即化。梅先生連吃兩鱉,贊嘗不已,問侍者此菜何名?答曰:“霸王別姬”。諸客聞之,莫不拍案叫絕。原來,鱉與別,雞與姬,都是諧音,鱉雞就是“別姬”,配合得如此巧妙,令人捧腹不已。
鱉裙
其實,鱉的滋味鮮美不在肉,而在鱉甲四周的柔軟部分,它下垂似“裙”,故名“裙邊”。其味膠質(zhì)濃濡,不肥不膩,細嫩鮮香,入口時令人回味無窮。相傳五代時,有一位名為謙光的僧人精于飲食,平時他酒肉不忌,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但愿鵝生四掌,鱉留兩裙。”可見他對鵝掌和鱉裙的喜愛。有趣的是,謙光并不是喜歡鱉裙的第一位僧人。據(jù)《江鄰幾雜志》載:“客有投晉云寺中宿者,僧為具饌饈,鱉甚美,但訝其無裙耳”。比鱉肉更誘人的裙邊,當然是讓燒火的和尚偷吃了。宋代仁宗皇帝一次召見江陵縣令張景時問:“所食何物?”,張回答說:“新粟米炊魚子飯,嫩冬筍煮鱉裙羹。”好一個“冬筍煮鱉裙”,惹得仁宗皇帝羨慕不已,由此,鱉裙成為點綴餐桌的一道名菜而享譽天下。史書記載,從明代至清末,皇宮御膳中常提到的“水八珍”、“中八珍”中,都無不列有裙邊這一珍。